新年伊始,各大股份制银行的工作会议纷纷将“合规管理”作为重要议题,这一现象背后有其深刻的原因。2024年,银行业经历了罚单密集的一年。据统计,12家股份制银行全年收到罚单341张,罚金总额达到3.08亿元,其中
平安银行单笔高达6723.98万元的罚单。一些银行在公司治理、信贷、理财等多方面暴露出较多问题,不仅面临高额罚金,也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关注。
从贷款“三查”不到位到非标投资问题频发,银行的违规行为呈现多样化,反映出部分机构在内控和合规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这些问题既暴露了风险管控的不足,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银行业务多元化趋势明显,新产品不断涌现,但在部分领域,创新速度与合规监管并未同步。一些机构在追求业务增长时,忽略了风险防控的底线,甚至出现侥幸心理。这种短期行为不仅可能埋下隐患,也会对银行的市场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合规管理的意义远不止于“避雷”。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提升银行的内部治理能力和风险应对水平。换句话说,合规管理不仅是一种成本,更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必要投资。通过合规体系的建设,银行可以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立足。正如一些银行提出的“合规创造价值”,合规实际上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合规管理的影响并不局限于银行自身,它还关系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社会公众的信任。无论是虚增贷款规模,还是违规理财资金流向自营业务,这些问题最终都会损害普通投资者的利益。忽视合规的代价,不仅是罚款,还有公众信心的损失。
当然,落实合规管理并非易事。这需要银行管理层从顶层设计上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合规机制。同时,也需要监管部门优化政策环境,帮助行业形成良性循环。对于银行来说,与其等着被监管问责,不如在治理、产品和文化建设上全方位加强合规管理,避免“事后补救”的成本增加。
虽然合规管理的推进道路可能并不轻松,但它是银行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新的监管要求和竞争环境下,真正将合规管理融入经营理念的银行,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合规管理不仅是防范风险的底线,也可以成为银行发展的一道护城河。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