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张弛 行业持续下行,
大悦城(000031)陷入连续三年巨额亏损的境地,但少数股东依然赚得盆满钵满。
4月18日,
大悦城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
大悦城实现营业收入约357.91亿元,较2023年下降2.7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约29.77亿元,较2023年下降103.14%。值得注意的是,
这已经是大悦城连续三年巨额亏损,累计亏损已超70亿元。然而就算公司已经“亏麻了”,大悦城少数股东收益依然高达4.17亿元。 除此之外,年报还显示,2024年
大悦城销售回款同比减少,全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66.17亿元,同比下降37.82%;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785.75亿元,较年初下降9.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05.96亿元,较年初下降23.46%。

来源:公司年报
关于业绩亏损,
大悦城在年报中表示,报告期内,房地产市场仍处于筑底阶段,
受行业周期、结算资源的影响,公司销售型业务结算规模及毛利率有所下降,对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同比减少,同时为应对市场变化,公司积极调整量价策略,部分项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受上述因素影响,大悦城的营收和毛利都在下滑。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7.91亿元,同比减少9.93亿元,同比下降2.70%;综合毛利率21.76%,较上年同期26.47%下降4.71个百分点;毛利额77.89亿元,同比减少19.47亿元,下降20%。
拉长时间线来看,行业不景气,最近几年
大悦城业绩都处于巨亏之中。
2022年公司亏损28.82亿元,2023年亏损14.65亿元,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三年里,大悦城累计亏损总额超过70亿元。 但颇为吊诡的是,即便是
大悦城连续巨亏,公司的“少数股东”依然获益颇丰。具体来看,2022年,
大悦城归母净利润亏损28.82亿元,而同期少数股东损益却为6.60亿元;2023年,
大悦城归母净利润亏损14.65亿元,但是当期少数股东损益却高达15.87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140.37%。
2024年年报显示,期内公司少数股东损益为4.17亿元,虽然同比有所下降,但若与近30亿元的亏损额相对比,该项收益依然高企。 
来源:公司年报
早在2023年,便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就上述怪现状向
大悦城发问:与同行比,其股东权益占比本就较低,却承担了净亏损的129.69%。
少数股东权益占比高达68%,不仅没有亏损,反而盈利了6.6亿元。请问是否存在明股实债情形? 对此
大悦城回复称,少数股东损益盈利而归母净利润亏损主要是受利润贡献项目的股权结构差异,及公司平台费用、非并表合作项目的投资收益等权益占比不同影响。
上市公司与少数股东合作的项目,双方股东按照投资协议、章程规定,同股同权,共担风险,按照出资比例向项目公司履行出资义务并享有项目公司可变回报,不存在明股实债的情况。 面对业绩不佳,
大悦城2024年4月开启首次组织架构调整,将原先的“10个区域公司+4个城市公司+4个事业部”,整合为“7个区域公司+4个城市公司+1个事业部”。半年之后,2024年年底,
大悦城再度进行调整,将南京区域公司、西北区域公司和海南区域公司裁撤,区域公司由7个再次变为4个,仅留下北方区域、华东区域、华南区域和西南区域。
大悦城在年报中表示,2024年公司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销售方面跑赢大势,排名提升至第23位,同比上升6位。商业方面再拓版图,圆满完成厦门、三亚、海淀三个
大悦城高质量开业;建立起“投融建管退”平台,成功发行了成都
大悦城商业REIT,发展路径进一步拓宽。改革方面锐意进取,明确了“1123”战略体系,优化了组织架构,重塑了全新的企业文化。同时,公司全力以赴“严投资、保交付、稳结算、强运营”,为未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级市场方面,
大悦城股价长期徘徊在3元上下,今年以来又持续下行,截至4月18日收盘,
大悦城股价报2.74元/股,总市值117.4亿元。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