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敏感时段 A股外围环境发生很多变化 跟着机构研判4月机会,农产品最新消息,000061最新信息

《 农产品 000061 》

涨停原因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财务数据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进入敏感时段 A股外围环境发生很多变化 跟着机构研判4月机会
2025-04-12 10:49:00
进入4月以来,A股市场的外围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除了年报业绩的密集公布,国内经济数据的密集公布,全球经济竞争的态势也扑朔迷离,让投资者一时感到无所适从。
  资本市场的走势本来就受各种因素影响,短暂看不清方向也很正常, 而主流机构其实也在密切关注市场格局的变化 ,让我们看看实力机构怎么研判 4月机会,也许会对自己的投资有所帮助。
  A.中金公司
  结合一季报业绩关注三条投资主线
  近期外部不确定性明显上行,全球资产显现波动,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业绩重要性边际提升,景气较好、业绩有望超预期的板块和企业或在此期间有相对表现。
  细分领域有哪些亮点?结合行业分析师自下而上的反馈。
  能源、原材料行业:化工板块,供需矛盾影响下基本面和盈利仍处于底部位置,改性塑料在大宗能源价格回落背景下叠加在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盈利有望回升;锦纶纤维或将受益于需求增长;制冷剂、有机硅或将受益于供给端产能偏淡。有色金属板块,今年以来金价、铜价增长较多,相关企业有望继续呈现亮眼表现,黄金公司有望业绩超预期。基础材料板块,钢铁和部分建材有望随实物工作量边际改善,建筑板块仍承压。
  中游制造:电力设备板块,新能源车需求延续较高景气度,储能延续抢装,电网持续受益于投资景气度向上和外需,泛零部件领域或超预期。公用事业板块,光伏一体化组件交付价格或环比继续下行,但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政策导致的抢装可能会使部分分布式光伏公司业绩同比增长超预期;风电处于淡季,多省年度长协电价下行的影响有望因煤价走低而缓解。机械板块,顺周期局部回暖,工程机械、五金工具、纺织机械板块有望表现良好;航空航天科技板块中上游部分环节业绩有望迎来逐步修复,但考虑到需求复苏及生产交付节奏,整体或仍延续分化。
  下游消费:必选消费方面,农业板块,一季度为养殖业淡季,大规模猪企或相对稳定,部分家禽或承压,种植业随农产品价格下行也或承压,宠物内销高增持续、外销受关税影响;食品饮料板块,白酒节后淡季总体平稳,啤酒销量叠加成本红利部分企业有望超预期,调味品、速冻食品、肉制品承压;医药板块,2025年一季度的国内需求仍然面临一定挑战,但也受益于低基数,其中涉及出口的子领域如生命科研上游等有望超预期,医疗设备板块因去年以来的设备招投标弱于预期可能承压。可选消费方面,餐饮旅游整体承压,餐饮消费需求尚待拐点,且一季度为旅游淡季;家电受益于以旧换新补贴,整体内外销稳健增长;汽车同样受益于以旧换新,车企之间存在一定分化,二轮车、部分零部件有望超预期。
  TMT领域:通信设备板块,算力配套设备公司有望受益于互联网资本开支加码,而电信设备则受制于资本开支下滑;消费电子板块有望受益于国补,但苹果等部分品牌销量平淡;半导体板块,设计板块整体处于传统淡季,但端侧SoC及云侧AI芯片等下游与算力相关度较高的领域依然维持较好的需求景气度,晶圆制造和封测类公司受在地化生产和消费提振预期影响,业绩同比水平普遍处于历史高位;软件板块,受2024年下半年下游需求偏弱影响,一季度整体业绩表现不突出;传媒板块,整体同比恢复,部分影视公司受益于春节档票房。
  金融地产:银行板块整体稳健;券商有望受益于一季度A股及港股交易活跃,去年同期投资低基数的中资券商有望超预期;保险一季度业绩可能有所分化,具备防御属性的保险标的一季度业绩或将好于市场预期;地产板块继续承压,基本面尚处探底阶段,房价下行压力尚未出清。
  结合一季报业绩关注三条投资主线:
  伴随政策落地和科技行情调整,在今年一季报业绩期到来期间,结合外部不确定性的明显提升,当前投资者有望更关注基本面动向,把握基本面拐点以及修复弹性可能是当前重要的投资思路。业绩披露阶段重点关注一季报和年报业绩可能超预期或环比改善的景气领域;业绩逐步从周期底部回升、产业趋势明确的细分领域,例如半导体、消费电子、通信设备等TMT相关行业;温和复苏环境下率先实现供给侧出清的行业,包括工业金属、油服工程、消费电子、元件、光学光电、汽车零部件、锂电池、商用车、白色家电、轨交设备、通讯设备、通信服务和铁路公路等。
  B.国泰海通证券
  四月积极看多银行板块相对收益
  基于已披露业绩的35家银行,2024年上市银行营收基本持平、归母净利润增长2.4%,增速均较2023年提升约1个百分点。年内业绩表现前低后高,2024年第四季度多数银行业绩增速显著提升。一方面受益于负债端存款量价改善、净息差同比降幅收窄。2024年第二季度叫停手工补息缓解成本压力的同时也部分导致存款外流,下半年存款增长情况有望边际修复;再者,存款挂牌利率自2021年6月开始松动,至2024年下半年占比较高的三年期定期存款到期重定价,利率降幅或超过100bp(1bp=0.01%)。另一方面,2024年第四季度无风险利率大幅下降带动债市走牛,其他非息业务高增提振营收。基此,贷款增速和拨备厚度领先的城商行业绩增速和改善幅度最优,农商行次之,国有行贯彻稳健经营宗旨,股份行相对承压。
  资产质量整体稳健,但零售风险承压带动不良前瞻指标高位波动。2024年第四季度末上市银行平均不良率环比第三季度末下降1bp至1.09%,多数银行对公贷款较年中实现不良双降、不良率下降4bp至1.06%。但零售风险持续暴露,平均不良率较年中上升6bp至1.43%,不良生成率居高难下。后续零售风险行业性改善仍需时间,但多数银行自2023年起已提高投放门槛,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提振居民信心,同时近期无论是指导消费贷利率下限、加强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还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推进金融纠纷调解高质量发展,均利好零售信贷生态稳健持续性发展。
  2025年银行业绩增速或迎来本轮下行周期底部,营收承压但利润仍有望保持正增长。展望2025年,预计受隐债置换影响贷款增速或放缓至7%左右,息差进一步收窄但降幅趋缓(股价表现已计入两轮对称降息影响),手续费净收入增速有望转正,非息净收入承压但考虑浮盈兑现后应能同比持平或微增。资产质量稳健下,短期拨备应仍能支持净利润保持正增长且分红稳定。
  投资建议:
  四月积极看多银行板块相对收益。2017年—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形势紧张期间,银行板块避险属性突出,本次应有共性。一方面,关税对银行经营冲击相对间接,银行承担全社会影响的均值,分散了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银行低估值、高股息,提供了投资安全边际。2025年第一季度银行业营收增速承压,但信贷弱增长、息差集中反映全年同比降幅、非息表现欠佳均已在预期内,底部计价充分。
  C.中国银河证券
  二季度 A 股风格切换,均衡配置
  市场开年震荡调整,但春节期间国内消费数据表现亮眼,电影票房创春节档历史新高,带动市场预期回暖。DeepSeek概念持续发酵,催化科技股上行,AI主题成为市场热点。3 月中旬以来,市场再度回归震荡格局。今年一季度,全A指数上涨1.90%,中证1000上涨4.51%,科创50上涨3.42%,跑赢全A指数。风格方面,小盘和成长风格相对占优。
  国内视角来看,1—2 月份,工业生产延续较快增长态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市场平稳向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地产逐步显现结构性回暖特征;实体流动性仍然偏弱,社融受到政府债支撑。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后续结构性货币政策有望率先落地,降准可期,全面降息仍需等待美联储降息预期的释放。财政政策发力下,国内需求有望延续修复,关注后续特别国债的发行节奏。一系列稳股市政策落实,有望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短期内重点关注 4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经济工作的表态。海外视角来看,国际格局不断演变,增加全球市场的波动性,导致投资者情绪趋于谨慎。在消费者信心下降、消费支出放缓、失业率上升等影响下,美国未来经济状况存在诸多隐忧。
  基本面来看,上市公司利润端增长偏缓,但近期呈现边际改善态势。截至 3 月 29 日,已有1843 家上市公司发布 2024 年业绩快报或者2024年年报,归母净利润合计较上年增长 7.4%。其中,81.3%的上市公司实现了盈利,53.9%的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了正增长。资金面来看,《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的出台,为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随着政策进一步落实,A股市场资金面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估值方面相比海外市场,A股估值仍然处于偏低位置,具备估值吸引力。二季度来看,需关注业绩验证期及外部关税政策对市场情绪的扰动。
  A股投资展望:
  展望二季度,当前处于政策空窗期,关注4月重要会议政策落实。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推进,有望为A股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撑。4月正值年报和一季报集中披露期,市场聚焦转向业绩线索,业绩确定性预计成为投资的重要抓手。当前上市公司业绩延续缓步修复态势,后续随着经济基本面回暖有望迎来进一步改善空间。同时海外不确定性仍然较大,特朗普对华贸易政策或对市场情绪产生扰动,市场风险偏好存在阶段性压力。整体来看,预计二季度A股市场呈震荡态势,向上概率较大。短期内正值一季度经济数据和上市公司业绩验证期,叠加关税反复扰动,大盘风格防御属性优势有望显现,成长价值风格预计相对均衡。一是安全边际较高的资产。红利板块已调整至配置区间,盈利能力相对稳健,叠加中长期资金入市的背景下,板块有望受到更多资金的青睐。二是仍然看好科技作为中长期主线的配置价值,建议关注后续产业趋势的催化机会。三是政策提振下的大消费主题。
  D.国信证券
  财报寻迹,主题突围
  3月以来市场“先扬后抑”,年报披露高峰期,叠加外围局势影响,市场避险情绪初现端倪。风格和行业层面,价值强于成长,大盘强于小盘,有色金属领涨一级行业,TMT领跌。
  上游:有色景气向上,近一个月对2025年报增速预测快速上调超过10个百分点,贵金属、铜、铝价格均上涨;石油石化增速平稳,化工预计内部分化较大,煤炭业绩增速预测下调。
  中游制造:1.电力设备出口数据转弱,投资者对风电一季报或存隐忧;2.机械设备景气改善确定性强,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预期大单位数增长,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爆发力较强;3.汽车整体景气度延续,1—2月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1.7%,半钢胎开工率达到季节性高点,销售端量的提升有望进一步向收入确认传导。
  下游消费:1.食品饮料方面,大众品、复调、啤酒等强于白酒,整体预计一级行业小单位数增长;2.纺服分化,品牌服饰制造收入利润或较2024年第四季度有改善,纺织制造预计收入端在高单位数到小双位数增长,利润端弱于收入端;3.家居受制于前期交房,后续基本面好转仍需依赖政策催化。
  TMT:工业企业利润和中信板块整体法口径下的增速较为相近,1—2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同比转负,产能周期建设恢复时间更早的电子行业优势相对明显,部分细分板块上市企业一季报预告高增。
  短期交易层面,3月中的TMT成交占比高点在45%,当前下降至25%,“成交额占比/自由流通市值占比”当前为1.06,本轮高点接近2,主升浪过程中的实际情绪支撑位大约在上一轮情绪高点回撤50%,不同计算口径下三月下旬至三月末出清幅度都在40%以上,情绪风险缓释。大策略容量的TMT细分行业两融交易仍在降温,情绪出清完成后有望迎来新一轮“超额主升”。
  配置建议:
  “高低切”、“确定性”与“超额主升”。短期拥抱大盘价值,行业层面上游有色、工业金属,中游机械设备、仪表制造、汽车,下游大众品,TMT中电子略占优,低协方差红利优选水电;若科技完成情绪面出清叠加宽松落地,优先关注一季报支撑较强的细分板块(PCB、SOC等);海洋经济、深海科技仍有主题交易机会。
  E.华金证券
  4月基本面主导继续震荡
  复盘历史,影响A股4月走势的核心因素是基本面、政策和外部事件。
  2010年以来的15年中,仅6次上证综指在4月上涨。影响A股4月走势的核心因素是基本面、政策和外部事件。一是经济和盈利基本面是主导A股4月走势的核心因素:首先,经济数据上,地产销售、社零、出口等同比增速回升可能导致上证综指4月上涨,如2012年、2015年、2020年、2021年、2023年、2024年4月,否则上证综指可能下跌;其次,企业盈利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和A股一季报盈利增速是否回升对上证综指是否上涨影响不明显,如2010年、2013年、2017年、2019年、2022年4月A股一季报盈利增速回升,但上证综指下跌。二是政策和外部事件对A股4月走势也有重要影响。若政策和外部事件偏负面,则A股表现可能偏弱,反之则可能偏强。
  今年4月A股可能延续震荡走势,难有大涨或大跌。比照历史经验,今年4月基本面延续弱修复趋势,政策偏积极但外部环境可能有一定扰动。一方面4月经济和盈利可能回升但仍偏弱;另一方面政策偏积极,但外部有一定扰动。4月A股难大涨或大跌。从盈利和信用框架来看,4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和中长期增速大概率均处于回升趋势中,这对A股走势有较强的支撑。同时,4月国内流动性维持宽松,外资等机构资金可能继续流入。此外,4月市场情绪可能受到一定扰动。
  今年4月风格可能偏均衡,成长、消费和周期可能都有配置机会。复盘历史,4月绩优、政策导向和产业趋势上行的行业相对占优。一是4月上半月价值风格相对占优,下半月受政策和外部事件影响可能分化。二是4月稳定、金融等大类风格表现相对占优,同时产业趋势向上也可能带动消费、周期、成长等走强。三是4月绩优、政策导向和产业趋势上行的行业表现相对占优。今年4月风格可能偏均衡,科技、顺周期等相关行业均可能有配置机会。一是一季报增速相对偏高的是部分周期和消费行业;二是4月政策支持的方向是提振消费相关的消费和科技创新相关的TMT;三是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科技产业趋势在4月可能继续上行。
  4月行业配置:
  继续均衡配置科技、部分消费和顺周期等行业。产业趋势向上可能推动科技有结构性行情。一是历史经验上,历年4月科技难有超额收益,但产业趋势上行可能使科技有结构性行情:首先,除2018年外,2016年以来的4月TMT相对Wind全A均没有超额收益;其次,产业趋势向上可能推动科技有结构性行情,如2023年4月人工智能产业趋势推动传媒上涨。二是今年4月来看,科技和小盘风格整体大概率没有超额收益,但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产业趋势不断上行可能推动相关的细分行业可能有结构性行情。4月建议继续均衡配置基本面可能边际改善的补涨成长,如军工、医药、电新;其次是政策和产业趋势向上的调整后的科技,如消费电子、机器人、游戏、国产算力、自动驾驶;三是政策支持和业绩可能相对较好的消费(食品、社服、商贸)、部分顺周期(有色金属、化工)。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