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王纳、阮元元)近日,深圳大学黄磊教授团队携变阈值单比特芯片相关雷达产品亮相第十三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团队成功突破高精度模数转换芯片技术壁垒,发布全球首款变阈值单比特ADC芯片及配套轻量级雷达系统,与联发科技、TCL华星光电、
中国长城科技集团等知名企业一同成功斩获第十三届电子信息博览会创新金奖。
自主创新破解芯片难题 会上,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黄磊应邀作“变阈值单比特ADC芯片及雷达系统解决方案”主题演讲。
无人机系统对雷达性能有着严苛需求,传统多比特芯片因算力负载高、存储压力大等问题制约行业发展。黄磊教授团队聚焦单比特量化技术,首创动态阈值调控机制,通过增益校准、噪声抑制与自适应时钟等核心设计,显著提升信号解析效率,在确保精度的同时大幅降低系统复杂度,为国产雷达芯片自主可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这种芯片有多重要?据了解,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使雷达系统实现了体积与重量的突破性缩减,能适配小型无人机、车载平台及微型卫星等多样化载体。目前,已成功应用于航天、测绘及民用安防领域,并亮相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获评“最值得被记住的民用雷达技术之一”。
更值得关注的是,作为“雷达版航拍技术”,单比特雷达成像技术极有可能颠覆雷达接收机的现有架构,打破雷达技术发展格局。目前,该技术已与多家科研院所及企业深度合作,推动国产雷达系统升级。
十年耕耘实现产业应用 会上播放的单比特ADC芯片纪实片,展现了这一小小芯片背后的潜心耕耘。
早在2014年,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就提出了单比特量化技术,以1比特数据替代传统16比特数据,获得了清晰的雷达图像,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十年间,黄磊教授团队依托深圳大学射频异质异构集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大学多维信号处理研究所,持续攻克技术壁垒,将曾经的一个单比特课题的单点,拓展出一个单比特雷达世界,实现了芯片技术的突破。
全球首款变阈值单比特ADC芯片及配套轻量级雷达系统的发布,标志着团队成功突破高精度模数转换芯片技术壁垒,相关产品与技术得到了博览会专家、行业领域代表的高度认可。在博览会现场,黄磊向到场嘉宾展示了全球首款变阈值单比特雷达芯片及相关产品。他表示,未来将带领团队持续推进单比特ADC芯片的高带宽研发与射频集成应用。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