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新能源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 “绿色”江苏解锁“能源密码”,南京公用最新消息,000421最新信息

《 南京公用 000421 》

涨停原因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财务数据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引导新能源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 “绿色”江苏解锁“能源密码”
2025-02-10 04:14:00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豫东垦区堤外滩涂海面上,光伏“方阵”在阳光的映照下源源不断地吸收能量,发出绿色能源。2024年12月底并网的国内规模最大的光氢储一体化海上光伏示范项目——江苏如东“光氢储一体化”项目正有序运行。
  这是江苏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强劲的新能源产业需求,江苏充分发挥宏观政策作用,引导新能源建设,同时针对新能源消纳不稳定等产业发展的难题,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江苏新能源装机占比持续走高。2024年,江苏的风电、光伏新增装机量达2280.14万千瓦,占新增发电能力比重达88.68%。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新能源产业需求强劲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十四五”以来,江苏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助力江苏绿色、低碳发展。
  从装机量来看,截至2024年12月底,江苏全省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达到20409.3万千瓦,其中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8486.2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总量的41.6%,较“十三五”末升高18.7个百分点,是目前江苏第一大电源。
  从装机增速来看,自2020年起,江苏新能源装机规模陆续突破4000万、5000万、6000万、7000万千瓦大关,每千万跨越分别历时14个、13个、9个和6个月,呈加速增长态势。而从7000万千瓦增长到8000万千瓦,仅用时不到6个月。
  江苏新能源发展为何如此快速?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强劲的产业需求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江苏濒临黄海,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广阔海域为海上风电发展带来广阔前景。预计到2025年底,江苏海上风电将达到1500万千瓦,全部并网后年发电量约420亿千瓦时。同时,江苏陆域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4.4至6.4米/秒,年平均风功率密度100至290瓦/平方米,初步估算,全省陆上风电技术可开发量约2000万千瓦。
  同时,江苏光照资源丰富,平均年日照数为1400小时至3000小时,太阳能资源年理论储量每平方米1130到1530千瓦时,每年每平方米地表吸收的太阳能相当于140到190公斤标准煤热量。江苏已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8亿平方米,绿色建筑规模全国最大,为分布式光伏发展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另一方面,作为制造业强省,江苏制造业底蕴深厚,形成了强劲的新能源需求。由于光伏装机需求不断增大,江苏在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形成了光伏产业集群,构建了从高纯多晶硅、硅片到电池、组件再到光伏发电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并以苏南为全省光伏产业链发展的核心地区,带动苏中、苏北光伏产业协同发展。
  2024年12月,工信部公布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盐常宿淮光伏集群入选。“我们将推动四市之间强化协同配合,推进资源高效流动、要素集成共享、政策协同,形成错位布局、合作共赢的产业集聚态势,努力打造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盐城市工信局局长孙庆树说。
  政策引导
  电网规划配套服务新能源
  新能源装机增速持续提高,离不开政策引导。江苏从新能源开发、新能源消纳、配套电网建设等方面,出台多项政策,引导新能源发展。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能源绿色转型,有序推进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陆上风电平价项目,打造海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相关配套政策陆续推出,各地市也根据当地实际出台具体落实办法。江苏光伏产业在政策的推动下蓬勃发展。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高质量做好全省分布式光伏接网消纳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对分布式光伏发展的大力支持,以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加快能源结构转型。
  在政策支持下,江苏各地新能源建设如火如荼:南通如东建成当前世界容量最大、电压等级最高、输送距离最长的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连云港赣榆墩尚276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并网,是中国华电集团在江苏最大的集中式光伏项目;南京公用新能源集团在生态养殖、农业仓储、金属制造等相关企业,完成多个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
  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发电不稳定,对电网稳定运行带来挑战。为促进新能源消纳,江苏以电网规划为抓手,服务新能源开发消纳。2024年,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一方面高效推进新能源接入系统方案等措施,助力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项目接网;另一方面持续加强新能源专项统计分析,推动发布新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各项政策,引导风电、光伏科学有序开发。
  “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是促进新能源消纳的主要策略之一,我们通过不断完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运行机制,深挖煤电深度调峰能力。”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调控中心副主任崔玉介绍说,目前全省已有125台、7264万千瓦燃煤机组具备深度调峰能力,平均深调能力达31.4%,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1348万千瓦。
  科技赋能
  促进新能源产业升级
  为破解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难题,江苏持续开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融合互促,持续保持在新能源产业上的领先优势。
  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光伏产业链上游多晶硅生产企业。该公司开发全新技术路径——硅烷流化床法(FBR)制备颗粒硅,研发出FBR颗粒硅并落地生产与商用,实现产品纯度大幅提高,打破多晶硅行业尖端工艺技术被国外垄断的格局,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技术。
  诸如此类的技术创新,在江苏新能源领域并非个案。以光伏为例,江苏光伏领域专利从2016年的4980件持续增加至2023年的9633件。截至2024年底,江苏光伏领域累计专利申请超7万件,位居全国榜首。
  江苏注重新能源技术创新,持续提高研发能力,破解发展难题。新能源装机比重不断增长,其发电不稳定性对电网平稳运行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精准预判新能源发电情况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
  江苏电力部门依托全省新能源发电数据中心,将省内所有海上风电场连点成网,通过部署在电力专网上的各场站在线监测终端,实时感知获取风向、风速等气象信息,为电网运行方式调整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的依据。
  “我们激活了数据信息互通互动能力,融合了波浪、潮位等海况信息,丰富了分析预测数据源,并引入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具备关联信息自动获取、多元数据智能筛选、人工智能自主学习等功能,进一步提升预测精度和预测能力。”技术开发单位、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海波介绍,目前全省风电出力峰值预测精度已达到94.3%,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江苏新能源装机与负荷中心大体逆向分布,苏北和沿海地区的光伏、风电需要跨越长江输送到苏南负荷中心。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江沿岸生态保护要求的提升,长江江苏段很难再建新的跨江输电通道,只有提升现有跨江输电通道能力,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江苏电力部门将自主研发的对称单极直流控保、±200千伏换流变等九项创新成果运用到我国首个交流改直流输电工程±200千伏扬镇直流一期工程建设中,有效提升了现有跨江输电通道的输送能力,从而破解了清洁能源“跨江”传输的难题。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引导新能源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 “绿色”江苏解锁“能源密码”,南京公用最新消息,000421最新信息

sitemap.xml sitemap2.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