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
莱茵体育(000558.SZ)发布公告称,公司名称于2月14日正式更名,由“莱茵达体育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成都新天府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
天府文旅”,证券代码保持不变。
公司表示,此次更名是为突显公司主业特性,聚焦业务板块和战略定位,提升公司品牌形象,促使公司名称与产业布局相匹配,推动公司加快转型发展。
莱茵体育更名背后,是其业务重心向“泛文旅体”融合发展聚焦的关键一步。自2002年公司借壳上市以来,公司历经多次重大转型,从房地产领域涉足体育产业,而后又转向文旅产业。
然而,尽管业务方向不断调整,公司经营状况始终未能摆脱困境。从2017年至2023年,公司连续七年扣非净利润亏损,累计亏损金额约达5.27亿元。根据其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预告,公司业绩压力依旧显著,扣非净利润有可能实现连续八年亏损。
针对公司转型规划以及影视、体育、文旅业务板块具体发展等经营业绩问题,《华夏时报》记者于2月14日致函
天府文旅,截至发稿未获得对方回复。
影视业务成营收主力,扣非净利仍陷亏损 1 月 21 日,
天府文旅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全年营收为3.8亿元至4.3亿元,同比增长约49%至67%,主要得益于影视业务收入约2.1亿元,占营收比例近5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在2024年大力开展影视剧制作业务,全年影视业务收入达2.1亿元。
近年来,
天府文旅不断拓展业务边界,布局影视、会展等领域。2024年,公司宣布成立“成都天府宽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与成都市郫都区影视城管理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此正式进军“文旅+影视”新赛道。
然而,影视业务的高投入和高收入并未转化为利润。根据业绩预告,该公司全年利润总额亏损1000万元至2000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500万元至300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2000万元至3500万元。与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619.35万元、利润总额6877.76万元相比,业绩大幅下滑。
公司在业绩预告中解释称:“利润总额、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变动较大的原因为2023年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因资产置出产生的收益10040.36万元,该事项属于非经常性损益。”
多位专家认为,公司影视业务收入的可持续性存疑。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影视行业本身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受市场需求、政策导向、创作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一部影视作品的成功难以复制,依赖个别爆款作品实现的收入增长难以长期维系。公司对影视业务高投入却拖累整体盈利,一方面是由于影视项目前期制作成本高昂,包括剧本创作、演员片酬、拍摄场地等费用,而回报具有滞后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公司可能在影视业务布局上缺乏精准定位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未能合理评估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导致资源浪费,无法转化为实际盈利,反而加重了公司的财务负担。”
中国商业史学会老字号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春娟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虽然向“泛文旅体”方向转型,但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可能并不明显。若影视业务与其他业务板块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和整合,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盈利下滑。
从房地产到文旅,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天府文旅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三次重大转型,此次已是其上市后第二次重大调整。
莱茵体育的前身是莱茵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02年通过借壳上市后更名为“莱茵置业”,主营房地产业务。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以及调控政策趋严,2014年公司开始谋划转型。
2015年,公司正式更名为“莱茵达体育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 “
莱茵体育”,试图向体育产业转型,并积极布局体育赛事、体育传媒、体育金融、体育网络、体育地产、体育教育等六大平台。但直至2018年,房地产收入仍占公司营收的81.63%,体育业务仅占6.13%。从2017年至2023年,公司连续七年扣非净利润亏损,累计亏损金额约达5.27亿元。
2019年,成都体育产业投资集团收购公司29.9%股权,公司实控人变更为成都国资委。公司业务重心再次调整,开始向文旅产业转型。2023年,公司通过重大资产重组置入成都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66.67%股权,新增AAAA级旅游景区——西岭雪山景区运营业务,试图通过文旅产业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然而,尽管经历了多次转型,
天府文旅扣非净利润长期为负的局面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改善。文旅业务营收近年来持续下滑,2023年同比下降20.56%至1.19亿元,毛利率降至39.81%。
对于此次更名后的发展,
天府文旅在公告中表示,2021年6月,公司确定了“泛文旅体” 融合发展战略,以文化、旅游、体育三大产业为发力点,拓宽完善主营业务体系。目前公司主营业务为文旅业务、影视业务、会展业务、体育业务及少量存量房地产租售业务。本次变更将有助于公众更清晰地识别公司的业务特性,促使公司名称与产业布局相匹配,推动公司加快转型发展,助力公司打造成为国内“泛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标杆企业。
支培元向本报记者表示,
天府文旅在不同时期的战略转型思路具有前瞻性。然而,从实际效果看,转型过程面临诸多挑战。频繁转型使得公司在每个领域都难以深入扎根,积累足够的竞争优势。各阶段转型可能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规划,未能有效整合资源,导致扣非净利润长期为负,反映出转型尚未实现理想的盈利效果。
支培元认为,
天府文旅当前最亟待解决的是盈利能力问题。尽管在业务布局上有所拓展,但长期亏损不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需要优化业务结构,提升各业务板块的盈利能力,特别是核心文旅业务。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运营效率,解决资源分散问题,集中力量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盈利转正,为公司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王春娟表示,
天府文旅当前应抓住商旅文体融合发展趋势,注重提升文旅项目的特色和吸引力,完善商业配套,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消费体验。
此次更名“
天府文旅”虽明确了公司战略方向,但如何在多元化布局中实现盈利,仍是管理层面临的最大挑战。未来,公司能否借助成都国资背景和文旅资源优势,真正实现“泛文旅体”融合发展,仍有待市场检验。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