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二(3月25日)市场全天震荡调整,三大指数小幅下跌,两市全天成交额1.26万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1925亿。截至收盘,沪指平盘,深成指跌0.43%,创业板指跌0.33%。
板块方面,可控核聚变、化工、煤炭、养殖等板块涨幅居前,算力、深海科技、AI语料、AI眼镜等板块跌幅居前。
01 “4月决断”关注度升温 周二大盘指数窄幅震荡,最终平盘报收,总体依旧维持在3300点上方,不过两市量能进一步萎缩,从个股风格看,大票表现略强于小票。

临近4月,投资者对于“4月决断”的关注度逐渐升温。
方正证券认为,作为全年重要时间节点之一,4月往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当年3月及前一年年底的重要会议将会对本年度政策有方向性的影响,政策预期是市场行情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进入4月后,随着上市公司年报、一季报以及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等各项宏微观数据公布,基本面对行情方向的指引会更明显。
就今年“4月决断”对市场的影响而言,
申万宏源认为有多个关键因素值得关注:业绩验证情况,2025年一季报期临近,缺乏短期基本面支撑的主题方向可能休整;经济数据的验证,4月需关注宽财政的执行情况和效果;AI产业趋势,当前处于等待爆款应用催化的阶段,后续应用进一步开发落地,科技板块还会有再创新高的机会。
02 襄阳轴承:“撬板资金”两度被核 在经历了15天10板、股价涨幅一度超130%后,
机器人减速器高标股之一的
襄阳轴承连续两个交易日(3月21日、3月24日)出现跌停,周二该股盘中两度被摁在跌停板上,但又两度出现“撬板资金”,但在15元附近每次都遭遇“核按钮”,被更大的抛压快速摁了下去,最终收盘大跌9.86%,逼近跌停。

有网友表示,“有个朋友早上挂跌停割肉了,然后看到要红盘了又追进去了,一面两吃。”

值得注意的是,周二
襄阳轴承成交金额22.56亿元,占该股总市值的比例已经超过三分之一,有市场分析认为,明显有资金两度想拉升逆转颓势,无奈抛压太重,从日内34.68%的换手率看,冲进去博弈“弱转强”的资金被埋不在少数。
有市场人士表示,
襄阳轴承此波被短线资金视作“补涨龙”,接棒
机器人轴承方向的高标股之一的
长盛轴承,
长盛轴承3月5日第三度冲击118元历史新高价未果,恰逢此时之前滞涨的
襄阳轴承在3月4日收出此波第一个涨停,并且反包了3月3日的大阴线,因此成了短线资金的选择目标,从3月4日至3月20日
襄阳轴承累计涨幅超130%。
03 遭深交所重点监控 襄阳轴承于3月21日收出近期高位的首次跌停,当日盘后,公司发布严重异常波动公告,公司股票于2025年3月7日至2025年3月20日连续1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105.17%,且连续10个交易日出现4次同向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形,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属于股票交易严重异常波动情形。
同时,在深交所发布的监管动态中,提出对
襄阳轴承进行重点监控,值得注意的是,
襄阳轴承是今年继
东方集团之后,第二个被交易所点名重点监控的股票。

消息面上, 2024年9月4日,
襄阳轴承方面在通过“深交所互动易”回复投资者咨询时曾表示,
机器人减速器主要用谐波减速器和RV减速器,其支撑轴承原理与公司新能源汽车用减速器轴承原理相同。“公司目前的高效率、低振动、薄壁等轴承技术都可应用于
机器人减速器轴承。”
上述回应被认为引发了市场“想象空间”。此后,虽然公司多次发布公告“撇清关系”,多次表示,“截至目前,公司暂无
机器人轴承的市场应用。” 但这架不住市场短线热钱“说你有就有”。
04 扣非净利连亏12年 而与强预期相比的是业绩的弱现实。2024年前三季度,
襄阳轴承营业收入下降8.30%,为10.95亿元,净利润亏损0.19亿元,同比收窄56.34%。
根据2024年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净利润-3500万元,扣非净利润-4900万元,主要原因是境外子公司亏损增加。
而从扣非净利润角度看,
襄阳轴承已经连续亏损12年。2012年至2023年,公司扣非净利润连续12年亏损,累计亏损约6.86亿元。
与此同时,公司资金也存在较大压力,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为1.93亿元,短期借款为3.97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62.04%。
有市场人士表示,仅靠强预期推动的公司,说白了就是资金推动型,在财报季要特别注意及时止盈离场,一旦市场情绪转向,游资撤退,股价很可能出现大幅下跌,最终让高位接盘的投资者承受损失。
05 可控核聚变爆发 受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加速影响,周二可控核聚变概念股大涨,
海陆重工、
弘讯科技、
合锻智能等多股涨停。

据中证报,市场人士表示,可控核聚变概念爆发主要有四大驱动逻辑。一是行业政策信号不断明确;二是行业具备强烈的认知差和预期差,市场普遍认为行业落地较为远期,实际上已有大额零部件订单逐步落地;三是核聚变为AI衍生概念,后续美股等外部催化将非常明显;四是核聚变行业与第三代核电及军工材料公司具备较高业务重叠,核电及军工材料行业业绩增速明确、估值合理,未来行业公司有望迎业绩和估值共振。
公开资料显示,当前可控核聚变技术路线主要有三种:重力场约束核聚变、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和磁约束核聚变。其中,磁约束核聚变研究装置主要为托卡马克装置,比如世界上最大的核聚变装置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中信证券表示,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建设成本占比超50%。此外,聚变产业链由于反应特性要求,核心亦涉及上游材料环节,主要包括特种金属以及超导带材,其中特种金属包括特种钢材、钨、铜等,而超导带材根据磁体的不同分为低温超导材料(铌钛、铌锡类)和高温超导材料。建议重点关注核心材料及装置环节,在聚变装置加速落地过程中的订单受益表现。
(文章来源:
东方财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