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证监局密集发布风险提示,揭露不法分子通过冒充合法金融机构、伪造投资平台等手段实施金融诈骗的行为,并呼吁投资者做到不轻信、不下载、不转账、不盲从。
据悉,此类案件呈高发态势,诈骗手法隐蔽性强、危害性大,这类“李鬼”以高收益为诱饵,诱导投资者下载仿冒交易软件并转账,最终卷款跑路。
监管机构明确警示 陕西证监局近日发布了风险提示,称有不法分子冒充辖区私募机构工作人员,诱导投资者加入股票学习交流群、荐股群,利用假冒的私募机构App和交易软件,对投资者实施诈骗。
陕西证监局表示,具体来看,有不法分子冒用陕西辖区私募机构、高管及工作人员基本信息和肖像,谎称有“内部渠道”,“能让投资者参与股票拉升赚钱”,引诱投资者加入群聊、直播间。在骗取投资者信任后,假冒私募机构营业执照、印章、法定代表人信息,签订虚假推荐股票合同、收取费用,诈骗投资者钱财。
此外,不法分子还诱导投资者接收下载由所谓客服以安装包或链接方式发送的假冒的私募机构App、交易软件,转入资金进行投资。
浙江证监局提醒投资者,警惕不法分子假冒证券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诈骗。
浙江证监局称,近期发生了多起不法分子冒充证券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诈骗活动的事件,该行为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破坏证券市场秩序。
该局提醒投资者,要通过证券公司官方网站下载App和交易软件,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链接或扫描二维码下载、注册、使用来路不明的App。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规定,证券公司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应当存放在商业银行,实行第三方存管,证券公司不会要求投资者向以个人名义开立的银行账户进行转账汇款。
湖北证监局也提示投资者,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冒充证券公司工作人员,利用假冒的证券公司App和交易软件,诱导投资者加入聊天群、荐股群等方式,对投资者实施诈骗。
业内人士表示,此类App和交易软件中的证券价格波动及证券交易,并非真实交易数据,前期小额投资试水可获得一定金额的“收益”或“返利”,一旦投资者加大资金投入后,就会发现无法提现,并被不法分子拉黑,且假冒App、交易软件无法登录。
金融机构集体“打假” 2025年以来,包括券商、公募、私募在内的数十家金融机构均发布了打假公告,揭露假冒App及员工名义的诈骗活动。
例如,国盛证券于其官方微信号发布“关于警惕不法分子假冒国盛证券工作人员名义进行非法证券活动的风险提示”。国盛证券表示,相关活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及投资者的财产安全,并对任何假冒公司及分支机构、工作人员的非法行为,保留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追究的权利。
除假冒工作人员外,甚至还有不法分子假冒券商首席经济学家。上个月,“
东北证券研究所”微信公众号发文表示,公司发现,有不法分子利用名为“付鹏投资世界”的微信公众号冒用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名义,发布了题为“缩量反弹明天还有板块脉冲”的文章。该公众号未经授权,盗用了付鹏曾经使用的微信头像,并且其IP地址显示为山西省。
此外银河证券也于近日发布声明称,发现有不法分子假冒该公司及员工名义,诱导投资者下载假冒App,从事非法证券交易活动。涉事假冒App为“银河e智富”App。
银河证券称,从未委托证券经纪人以外的个人或者机构进行投资者招揽、服务活动。任何假冒该公司名义设立网站、微信、客服热线等行为,均属非法证券活动。
记者梳理发现,除上述机构外,还有粤开证券、
信达证券、博远基金、长盛基金、中信保诚基金等多家金融机构发布了与“不法分子冒充证券公司或其员工实施诈骗活动”相关的信息。
其中,很多假冒App和非法荐股行为是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传播的。例如,一些不法之徒会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利用谐音词或在评论区互相吹捧的手法,诱使投资者私下联系,随后推送含有欺诈性质的内容。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表示,投资者若收到相关金融机构的宣传内容,要通过公司正规网站、微信公众号、客服电话等进一步核实相关信息。同时,对于下载App、点击链接等要求要保持谨慎态度。另外,建议基金券商等相关机构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通过强化投资者防骗意识,切实保护好其自身利益。
事实上,面对层出不穷的金融诈骗,投资者需摒弃“暴富心态”,坚守理性投资原则。
业内人士表示,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与公众还需形成合力,通过技术拦截、教育宣传与法律惩戒等压缩“李鬼”生存空间。只有筑牢“认知+制度+技术”三重防线,才能守护资本市场健康生态。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