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十五五”商业
航天发展思路与路径》报告显示,中国商业航天正处于快速健康成长阶段,全产业链实现快速发展。报告将中国商业
航天发展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转型期。
报告认为,参考国外商业航天即将进入成熟期呈现的四大特征,即法规制度和政策标准体系保障有力有效;各环节协同发展,要素顺畅流动;商业模式实现闭环,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航天格局中占据领先地位。我国商业航天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业内人士认为,商业航天快速发展,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迎来市场新机遇。
商业航天市场发展迅速 公开资料显示,商业航天具有传统航天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特点的同时,还具有经济性、市场驱动性及约束性的特点。
国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相关分析师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商业
航天发展快速有多重驱动因素,一方面是ITU(国际电信联盟)设定的卫星轨道“先到先得”原则促进各国批量申报频轨资源,为了防止资源被“哄抢”,ITU还对卫星发射进度进行了规定,从首次申请开始,14年内申报卫星必须全部发射完毕,因此各国卫星星座计划提速。另一方面,我国从国家到地方产业政策密集出台,对产业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此外,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及卫星超级工厂加快建设为规模化发射提供了技术保障,卫星互联网的需求端将迎来较大增长,这些都推动了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近年来,国家到地方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为商业
航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在地方层面,北京、上海多地相继印发《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上海市促进商业
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专项支持政策和行动计划,加码布局商业航天产业。
从市场规模来看,根据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形势展望》,展望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转型升级期,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国际合作也将持续拓展。
上市公司加码布局 随着我国商业航天领域进一步突破,市场对该领域的关注度提升,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纷纷披露最新布局进展。
陕西
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的铬铜、铬锆铜等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已成功应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这一突破性进展填补了国内在此领域的技术空白。目前,公司已经成功助力蓝箭航天、九州云箭、深蓝航天等商业航天客户,完成了多次试车和发射任务,并均取得了重大成功。
航天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通过投资者平台表示,公司子公司北京轩宇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轩宇空间”)与吉利控股集团商业航天业务在控制部组件方面有合作。此外,轩宇空间还为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载人月球车提供了地面仿真测试设备。
谈及上市公司如何助力商业航天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可从三方面深化:技术端,聚焦火箭可回收、卫星批量化制造等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链自主可控;资本端,利用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发射成本、提升商业化效率,加速遥感数据服务、卫星互联网等新兴场景落地;生态端,联合产业链构建标准化体系,推动国际合作与全球市场拓展。同时,需强化风险防控机制,平衡技术投入与商业化回报,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推动行业从“政策驱动”向“技术驱动+市场驱动”转型,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