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地方政府对人形
机器人产业高涨的热情,4月15日发布的一份行业报告提醒,各地政府人形
机器人部署导向应该走向理性,警惕产业链盲目招商过热导致的估值虚离。
据立德智库发布的《人形
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下称“报告”)统计,从企业地域分布来看,中国人形
机器人产业已形成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底获得融资的42家人形
机器人企业中,北上深三地合计占比高达74%。其中,深圳以12家位列榜首,北京11家紧随其后,上海8家位居第三。一些人形
机器人企业数量不多的地区,也在积极引导培育人形
机器人企业和相关产业。
但报告提醒,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明确战略定位,发挥地方优势,实现政策标准先行。同时,地方政府应避免大水漫灌式投资,要引导资金投向技术研发与场景验证,避免资本过度追求短期概念、盲目扩张与同质化竞争,警惕估值泡沫,培育健康市场环境。
按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的说法,人形
机器人进入资本期望膨胀期背后,受市场逻辑和国家逻辑共同驱动。市场逻辑表现为用
机器人解决人们的人性需求,以及满足企业降本增效、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需求。国家逻辑诞生的背景则在于,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促使各国在高端技术领域展开激烈角逐,人工智能和
机器人技术正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核心
驱动力。为了国家竞争的需求,需要不断推动人工智能和
机器人技术在关键领域的突破,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4月15日,在第137届广交会服务
机器人专区,客商观看人形
机器人演示。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商业化层面,业内近期纷纷展望,2025年人形
机器人产业将从“技术验证期”转向“规模化商用期”。例如优必选在3月底宣布,东风柳汽将采购部署20台工业人形
机器人,并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这是人形
机器人首次批量进入汽车工厂。
居然智家拟于2025年底前采购部署500台优必选仿真人形
机器人,合作期内计划销售10000台。
上述报告介绍,除了创新中心,越来越多高校实验室开始采购人形
机器人产品,国内科研市场对人形
机器人产品的需求愈发旺盛。不仅如此,除了工业场景外,在服务
机器人头部企业的带领下,服务场景人形
机器人需求初步起量,批量化订单情况超出市场预期。
但高工
机器人产业研究所4月12日发布的一份蓝皮书指出,由于技术所限,以及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路径仍未真正走通,人形
机器人行业在本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产品。
目前,不同行业机构对人形
机器人市场的规模预测也存在较大悬殊。立德智库的报告预估,2025年中国人形
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2.39亿元,占全球人形
机器人市场的50%。而高工
机器人产业研究所蓝皮书则估算,2025年中国市场的人形
机器人销量将达到7300台,市场规模有望接近24亿元;到2030年,销量将达到16.25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250亿元。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