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强农,“新”意十足,智慧农业最新消息,000816最新信息

《 智慧农业 000816 》

涨停原因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财务数据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苏州科技强农,“新”意十足
2025-04-15 22:25:00
4月15日,正值春耕时节,苏州举办2025苏州科技强农大会暨农业前沿科技成果展示对接活动,展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苏州思考与实践方案。
  多模态农业植保机器人、育种领域的基因芯片、“AI+农业”农产品管理平台大模型……一批高科技赋能农业的工具、数字科技平台亮相苏州科技强农大会展会,吸引众多涉农企业、科研院所从业者前来。
  会上,《苏州市科技强农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关于促进苏州市科技强农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发布,苏州首只总规模20亿元的农业产业科创投资基金正式发布,一批总金额超60亿元的合作项目现场签约……政企研学银多方联动,聚力科技强农,“最强地级市”苏州吹响了建设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冲锋号。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科技强农”打头阵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一词被首次提出。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再次提及“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出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推进重大农业科技突破,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要打头阵。在本次大会设置的农业前沿科技成果展示区,一批高含“新”量产品集中亮相。
  农以种为先。在苏州拉索生物芯片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拉索生物”)展台,打破国外分子育种技术长达20年垄断的高密度固相基因芯片展出。
  拉索生物公共事务经理葛艳告诉记者,在育种领域,固相基因芯片技术是遗传多样性、基因功能研究的重要工具,可提升育种效率、加速新品种培育、保障种子质量。目前,固相芯片技术已应用于品种真实性鉴定、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谱系鉴定等关键环节。
  “固相芯片是全球高通量基因检测的主要技术路线之一,不仅能够应用于农业分子育种领域,还可以适用于消费基因检测、医疗等多种应用场景。”葛艳介绍,拉索生物是国内首家实现高密度固相基因芯片自主研发、生产及商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固相芯片目前已步入产能扩展新阶段,可支撑每年数以百万计样本的芯片检测需求。
  选种、播种后,下一步是作物管理。苏州博坦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展位前,前来洽谈采购细节的客户络绎不绝。
  此次展出的产品为丘陵山地智能多模态农业植保机器人,采用仿生关节履带系统,集成制动与转向功能,可满足垄间、密林等复杂环境下的植保作业需求,实现了中小型农业机械的智能化。
  “我们生产的农业植保机器人是真正能下地干活的农业机器人,能够适应不同松软程度、高低起伏的复杂地形环境,进行开沟、旋耕、打药、除草、起垄等植保作业。”苏州博坦机器人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沈云良表示,当前我国大田机械化水平已实现较高普及率,但在丘陵山地、果园等地形,机械化水平仍相对较低,公司这款产品希望为农民解决在这些地形中的耕作痛点。
  科技为作物管理赋能,到丰收时节,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有“新”技术保障。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针对谷物联合收获机作业过程损失率检测手段缺乏这一问题,应用传感器技术,创制了谷物收获机损失率在线检测传感器,实现了谷物机收损失率在线检测,可检测小麦、水稻、大豆和玉米等主要谷物联合收获机清选损失率与夹带损失率。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主要作物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团队副研究员倪有亮向上证报记者介绍,目前谷物联合收割机损失率检测过程存在工作复杂、试验劳动强度大、耗时长、人为影响因素多、历史试验数据追溯难等问题。该款谷物机收损失率检测系统可在损失率超标时,提醒机手改变作业参数,以达到最佳作业效果。
  农耕全流程中,“AI+农业”帮助实现智能化管理与数字化转型。协同科技携手中国农垦及院士团队打造的协同谷语大模型融合灌溉、施肥、育种、气象、灾害等多元农业数据,实现了精准种植决策、农产品质量管控以及产业链的智能化管理,赋能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
  协同科技执行董事黄羿衡告诉上证报记者:“目前,我们已在苏州落地花卉养殖项目,利用大模型实现自动化智能控制,包括精准灌溉、无土栽培、温室调控、光照管理、二氧化碳排放监测以及施肥和虫害防治等全流程管理。此外,在海南、北京等地,协同谷语大模型也找到了相应的应用场景。”
政策金融齐上阵
持续支持科技强农
  出政策,亮举措,给支持。本次大会,苏州吹响了建设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冲锋号。
  本次大会发布的《苏州市科技强农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计划》)提出,苏州科技强农下一步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苏州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8%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9%,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超86%,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130家,农业科研投入占地区农业生产总值比重达1%以上,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稳步壮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计划》列出八大重点行动,即:实施种业和耕地保护提升行动、实施高端农机装备转型升级行动、实施现代设施智慧农业引领行动、实施动物生物医药科创高地行动、实施农业全产业链科技赋能行动、实施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实施农业科创主体培优育强行动、实施农业科创机制优化完善行动。
  同步发布的《关于促进苏州市科技强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明确了推动苏州科技强农各项政策落地落实的具体支持举措。《措施》聚焦种源保护品种创新、耕地质量保护提升、高端农机装备研制、“AI+农业”大模型建设、动物生物制品产业集群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打造、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学研推合作创新、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前沿技术企业招商、农业科创人才培育、金融服务风险补偿等12个方面加大了政策和资金支持。
  具体来看,在种源保护品种创新方面,《措施》支持品种选育创新,对新增通过国家、省级审定或登记的作物新品种,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畜禽、水产新品种,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支持强化种业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对在《措施》三年有效期内取得国家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的,分别给予品种权人、共同品种权人所在单位10万元、5万元一次性奖励。
  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方面,《措施》提出支持建设耕地土壤健康培育示范基地,给予最高100万元一次性支持专项用于基地开展科研技术攻关。支持耕地改良提升技术应用,新增改良耕地面积按照100元/亩的标准补助。
  在“AI+农业”大模型建设方面,《措施》明确将推动农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建设“AI+农业”样板示范区。对市级认定的“人工智能+农业”大模型及其落地项目,单项按投入资金的40%、最高100万元给予奖补,同一主体累计奖补金额最高200万元。
  为支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措施》指出,苏州市科技局每年支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0个左右,重点项目实施“揭榜挂帅”,单项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支持开展农业基础应用研究,苏州市农业农村局每年支持基础应用研究类项目5个左右,单项给予最高50万元支持。支持苏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组织开展需求与研发对接的农业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每年按需最高支持经费总额400万元。
  根据苏州市2025年度科技强农“揭榜挂帅”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指南,2025年“揭榜挂帅”重点项目为“阳澄湖大闸蟹耐高温新品系选育”和“稻麦两熟农田提产增汇与控量增效协同技术体系研发与应用”,同时还有涉及生物育种、高端农机、智慧农业3个专题的18个面上项目。
  此外,大会还发布了苏州首只专注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投基金——苏州农业产业科创投资基金。据悉,该基金总规模20亿元,首期规模6亿元,存续期12年,将重点投向高端农业机械、数字农业、生物农业等六大前沿领域,通过“耐心资本”的长周期培育,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力苏州建设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