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确保一季度“开门红”
◎刘暄
2月5日,在2025年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上,北京市提出,要积极作为、善作善成,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一季度“开门红”,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据悉,2025年,北京市将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扩大消费,加强文商旅体融合,创造多元化消费场景。积极发展服务性消费,增强城市烟火气。着眼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惠民生扩大有效投资,鼓励和带动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新等重大项目建设,各区要因地制宜拿出务实举措。
此外,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攻克“卡脖子”技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切实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大力建设
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升“三城一区”创新发展能级。持续加大战略性产业支持力度,围绕未来产业建立长期投入机制。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
同时,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畅通市场大循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畅通资本、数据、技术等要素流动。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不断增强企业办事便利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北交所发展壮大。此外,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两区”优势,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办好“四平台”等标志性活动。进一步便利出入境、出行、支付、通信等,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国际化城市环境。要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发出“开工令”后,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北京市委书记尹力调研走访企业并主持召开中小微企业发展座谈会。
尹力在座谈会上表示,经营主体是驱动经济增长、激发创新活力、支撑就业民生的重要力量。要全力以赴抓好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有针对性地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确保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要全力支持企业聚焦重点领域加强创新发展,不断开辟新的赛道。希望企业围绕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更多新突破。同时,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培育引导带动更多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投入,鼓励支持创新企业在北交所上市。
重庆
构筑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硬支撑”
◎刘春燕
2月6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建设“六区一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聚焦推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会上,重庆市关于具身
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产业的工作布局尤为引人注目。
积极培育具身
机器人产品
从发布会传递的信息来看,2025年,重庆在工业方面,将进一步提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
积极培育具身
机器人产品在会上被重点提及。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副主任罗莉称:“重庆要巩固世界级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地位。”据了解,2024年底,重庆市多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支持具身智能
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将通过“揭榜挂帅”方式重点攻关具身智能
机器人大模型生态体系相关技术,并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
力争新能源车产量提升至130万辆
重庆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为95.32万辆,同比增长90%。罗莉表示,2025年,重庆将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提升至130万辆。
“重庆将着力于不断提升问界、阿维塔、深蓝、启源等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占率,引育并举进一步完善零部件产业生态。”罗莉说。
在延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良好发展态势方面,重庆接下来主要有三大举措:一是促进整零协同,发挥整车企业引领作用,“以整车找总成,以总成找部件”。二是深化融合发展,有力推进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汽车电子等融合配套。三是优化产业生态,加快充换电、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便捷超充之城”“车辆、道路基础设施、云端数据处理平台”一体化建设标杆城市和自动驾驶生态高地。
推动跨省低空飞行架次年增20%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
动力源上实现突破。重点抓住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做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硬支撑”的应有之义。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江表示,将加快打造北斗规模应用先行区,同时大力发展低空经济。
“力争空天信息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朱江表示,重庆将联合布局打造成渝低空经济带,推动跨省低空飞行架次年增长20%。据介绍,重庆接下来还将在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建设2个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与科技创新发展相配套的是科技金融。重庆市委金融办副主任、市地方金融局副局长(兼)陈智表示,将着力推动构建“股贷债保”联动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发展壮大股权投资基金,完善科技信贷服务,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助推科技型企业上市,畅通发债“绿色通道”,推动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和再融资。
武汉
五年四次 “新春第一会”再度聚焦科技创新
◎记者荆淮侨
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设备、7nm高阶智能驾驶芯片“星辰一号”、高频大带宽射频滤波器芯片……在2月6日举行的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公布了2024年度武汉十大科技创新产品。这些产品涵盖了半导体、光通信、生物育种、生命健康等多个关键领域,彰显了武汉的硬核科技实力。在会上,武汉提出,到2027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重点产业领域全球创新策源影响力持续提升,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加速形成等工作目标。
这是自2021年以来,武汉第四次在“新春第一会”上聚焦科技创新。2024年,武汉经济总量突破2.1万亿元,同比增长5.2%。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的背后,正是武汉坚持不懈地强化创新驱动。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武汉位列科技创新集群全球第13、全国第5。《自然》杂志发布的《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武汉位列全球第9、全国第5。武汉的创新策源能力,也不断催生着新技术、新成果、
新产业。
今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在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上聚势突破,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之一。
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武汉市科创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武汉将聚焦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拓展开放协同创新网络、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等“六个融合”,推进科创高地建设、释放创新发展动能。
据介绍,武汉将组建3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实施10大科技重大专项,实施100项重点研发计划,建设概念验证中心10家以上、中试平台20家以上,加快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规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500家,引育企业研发中心、研发型企业100家。
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武汉提出
建设工业软件生态共性平台以及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推进“人工智能+”,加快部署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大模型,力争人工智能全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并围绕制造业主战场,开拓200个典型应用场景,培育50家以上“未来之鹰”企业,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