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储能相关企业的注册量大幅增加,但2024年注销、吊销等储能企业的数量翻番,行业洗牌加剧。”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海生10日在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上表示,虽然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增加,
但总体上新型储能将从规模化发展向全面商业化转变。 围绕储能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如价格内卷、高端材料研发能力、安全标准化体系,以及储能技术迭代与AI赋能产业变革等话题,多位业内人士在本届峰会上展开热议。
加快完善储能标准体系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在本届国际峰会开幕式上表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月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7500万千瓦;2024年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约1000小时,较2023年提高一倍,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在储能产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针对当前价格内卷的问题,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对记者表示,价格内卷不仅影响企业的利润空间,更关乎储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他呼吁,行业应更加关注内卷问题,避免不理性竞争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的伤害。
田庆军认为,
构网型储能与交易型储能的双轮驱动是突破价格内卷的重要方向。“软硬件能力更强的企业未来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交易型储能通过智能化手段,可实现高度智能的电力交易,摆脱对人工经验的依赖。”田庆军称。
与此同时,“高端材料的研发能力亟待提升,安全标准化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本届峰会上表示,要以全局视野统筹规划,以开放的姿态协同创新,共同推动储能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跨越。
边广琦表示,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坚持问题导向,立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要求,持续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
一是加强对新型储能行业的引导,更好发挥新型储能的系统性作用;二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持续鼓励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同时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三是引导科学合理调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AI算法赋能储能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有更多新技术从实验室进入了市场。“比如半固态电池率先实现量产,
宁德时代、
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密集公布技术进展,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成本同比下降30%,钠离子电池在储能市场开始商业化应用等。”陈海生称。
根据今日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5》的数据,2024年,AI算法实现电池健康度预测精度超过95%,延长寿命10%—15%。虚拟电厂通过AI算法聚合分布式储能资源,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欧美试点项目收益提升20%。
“现在,整个行业严重缺乏基础数据和恰当的算法。2025年,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步入‘AI+’储能的深度融合中。”
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余振华表示。
“过去一年,中国储能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新型储能历史上首次超过抽水蓄能,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但竞争加剧态势明显。展望2025年,中国储能有望在攻坚克难中继续高速发展。虽然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增加,但总体上将从规模化发展向全面商业化转变,固态电池开始进入市场,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有望进入吉瓦级项目落地阶段。”陈海生说。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