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市公司回购热潮持续升温。新“国九条”提出,要“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实现“上市公司质量和结构明显优化”。
年初以来,深市企业及股东积极开展回购增持行动。3月11日,大河财立方记者从深交所获悉,2025年已有
海康威视、
牧原股份等967家深市公司披露回购进展公告,而2024年深市上市公司披露回购计划的金额上限合计达1003.39亿元。
除了积极回购之外,“关键少数”的增持进度条也在同步刷新。而且从回购的主体来看,龙头企业回购积极性非常高,且金额较大。
注销式回购频出,龙头企业积极性高 近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提到,新“国九条”和“1+N”政策体系系统性重塑基础制度和监管底层逻辑,推动资本市场呈现出积极的、深刻的变化。
在抓改革、促高质量发展方面,吴清介绍,把提高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上市公司强化投资者回报,2024年上市公司股份回购金额创历史新高。
2025年以来,
海康威视、
牧原股份等967家深市公司披露回购进展公告。同时,深市67家公司披露回购计划,回购计划金额上限92.09亿元。
从回购的主体来看,龙头企业回购的积极性高,且金额较大。2024年4月,
顺丰控股在完成2024年第1期人民币10亿元的回购方案后,又审议通过了《关于2024年第2期回购股份方案的议案》,回购的资金总额不低于5亿元且不超过10亿元。
2024年12月,
海康威视也披露了回购公司股份的方案,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部分公司已在境内发行的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回购的股份将用于依法注销减少注册资本,回购金额不超过人民币25亿元(含),不低于人民币20亿元(含)。
从回购的用途来看,2025年注销式回购案例持续增加。譬如
能特科技公告称,拟以不超过5亿元回购A股股份,回购的股份将全部用于注销并相应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华菱钢铁也表示,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促进公司股票价格合理回归内在价值,计划拟以不超过4亿元回购A股股份,全部用于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据统计,2024年全年,134家深市上市公司以注销为目的进行回购,计划金额上限合计达257.70亿元,同比增长72.08%,7家公司注销式回购金额上限超10亿元。同时,159家深市上市公司以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开展回购,计划金额上限合计达173.77亿元。
国联证券研报显示,以市值管理为目的的注销式回购多基于市场走势、投资者信心等因素开展。不少发布市值管理类回购方案的上市公司超额收益明显,显著高于同期其他回购目的的公司表现。
“关键少数”持续进场增持 除了积极回购之外,“关键少数”的增持进度条也在同步刷新。记者获悉,2024年全年,共有287家深市公司上市公司披露大股东、董监高增持计划,累计增持上限金额达292.05亿元。
2025年以来,
格力电器、
万凯新材等31家公司的相关股东也加入了增持行列,增持计划上限金额64.63亿元。
3月4日,
大中矿业发布增持计划,公司董事、总经理拟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增持公司股份数量不低于3016万股,不低于公司总股本的2.03%。
同日,
格力电器也发布了增持计划,公司5%以上股东京海互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和金融机构增持专项贷款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增持公司股份。本次增持不设定价格区间,拟增持股份的金额不低于人民币10.5亿元,不超过人民币21亿元。
更早间,2024年11月,
东方盛虹发布增持计划,公司控股股东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盛虹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盛虹(苏州)集团有限公司,计划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公司A股股份,本次合计增持金额不超过人民币40亿元。公司董秘王俊表示,此次增持计划体现了公司控股股东对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定信心及对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曾表示,上市公司积极回购,也体现了当前企业盈利修复与改善预期,对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具有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两会期间,“开展增持回购,提振投资者信心”也成为深市代表们热议的关键词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表示,TCL历来重视投资者利益保护,积极回应投资者诉求,提升投资者回报。2015年以来,公司已累计实施二级市场股份回购39.03亿元,回购股份9.5亿股。公司将继续秉持“投资者为本”的理念,将“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落实到位。
全国人大代表,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秦英林也表示:“
牧原股份自上市以来,在持续稳步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投资者回报,严格按照《公司章程》制定的利润分配政策进行可持续的现金分红,据统计,
牧原股份上市以来,分红及回购已超220亿元。”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