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img.php?http://webquoteklinepic.eastmoney.com/GetPic.aspx?nid=0.000935&imageType=k&token=28dfeb41d35cc81d84b4664d7c23c49f&at=1)
跨界,一向是企业热衷的资本游戏,可是隔行如隔山,为啥要进入一个互不了解的领域,别人端着的饭,闻起来真的很香吗?有业内专家认为,跨界一般都是看上去很美,一旦涉足才会深刻了解其中的风险,如果没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良好的市场前景预判,最终很容易一地鸡毛。
跨界并购涉足生物医药
这些年,有医药企业跨界转型的,也有其他行业跨界进入医疗赛道。10月22日,此前主营水泥业务的
四川双马发布公告称,公司拟斥资15.96亿元收购主营GLP-1类产品的深圳健元。消息公布后,10月22日当天
四川双马股价迎来涨停,但是在10月23日冲高回落,最终收盘18.40元/股,跌幅2.02%,总市值140.47亿元。
据公告,
四川双马拟13.6亿元用于购买星银医药所持有的78.55%股权,2.36亿元用于购买星银集团所持有的13.63%股权。交易完成后,
四川双马将持有深圳健元92.17%的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而星银集团和姚志勇则分别持有3%和4.83%的股权,本次交易的溢价率为184.50%。
这是一起典型的跨界收购案。记者注意到,
四川双马此前主营业务为水泥,2016年,IDG资本合伙人林栋梁正式入主上市公司成为实控人,
四川双马主营业务从单一的水泥生产商转型为建材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双轮驱动”的企业。2023年年报显示,
四川双马水泥业务收入为5.76亿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收入4.66亿元,骨料业务收入为1.78亿元。2022年,水泥业务收入7.28亿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收入2.73亿元、骨科收入2.18亿元。
如今,水泥行业整体下行,
四川双马的主要利润来源已变成私募股权投资业务。2024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主营业务收入2.21亿元,水泥业务为1.93亿元,骨料业务收入为6850万元。再次跨界进入医药赛道,是
四川双马又一次投资转型的开始。
近年来,
四川双马的业绩表现整体下行。2021年至2023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2.24亿元、12.20亿元、12.1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89亿元、8.25亿元、9.85亿元。2024年上半年,公司整体业绩表现大幅下滑,其中,营业收入为4.82亿元,同比下滑14.08%;归母净利润为1.13亿元,同比下滑75.06%。
值得一提的是,
四川双马计划通过自有资金及银行并购贷款进行支付,并购贷款的质押物正或是此次收购的深圳健元92.17%的股权。此次转手将健元高价卖给
四川双马,星银医药实控人刘庭福成为最大受益者。为了支付上述股权转让款,
四川双马将以自有资金支付不低于6.38亿元,其余不超过9.58亿元的转让款将通过银行并购贷款支付。从
四川双马的资产负债情况上看,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的货币资金余额为3.46亿元,同期公司的短期借款余额为0.20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余额为0.06亿元,整体来看流动性良好。
竞争激烈或难扭转业绩颓势
公开资料显示,深圳健元医药科技创始人是姚志勇,该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从事医药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也是星银投资集团成员,多年来专注于多肽原料药的研发与生产,尤其在减肥药和美容药领域有涉足。目前,该公司拥有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五个热门品种已完成美国FDA DMF备案。数据显示,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健元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20亿元、2.16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90亿元、0.83亿元。
有行业人士在采访中表示,
四川双马跨界并购,应该是看好减肥药市场的发展热潮,但是从目前国内情况看竞争异常激烈,
四川双马能否后来者居上,成为GLP-1领域的新“黑马”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四川双马看好多肽行业的发展前景,认为其有望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支柱。但同时,公司也意识到市场竞争的激烈和价格波动的风险,强调将密切关注行业动态,进行合理投资与风险控制。该公司承诺,一旦收购完成,将保留深圳健元的现有管理团队。
然而,不少投资者担心,
四川双马的收购可能重在“讲新故事”。该公司1998年成立,1999年登陆深交所,2016年控股权发生变化后,和谐恒源成为
四川双马控股股东,和谐恒源背后是IDG合伙人林栋梁。从以往经历看,收购后,能否带来业绩变化还不确定。而一旦收购完成,
四川双马商誉会增加,且医药领域的投资需要可持续性和长期性,研发和产品上市进度都会影响后续的盈利能力,更何况减肥药领域已经有较多竞争者。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球共有超过200个GLP-1受体激动剂处于临床前至批准上市阶段,具体而言,两个产品已经上市用于肥胖症,一个在申请上市阶段,83个临床阶段,以及超过140个在临床前阶段的分子。也就是说,未来5年内,可能有超过20个GLP-1药物上市销售,而且司美格鲁肽的仿制药最快在2025年-2026年就会上市。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