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
马应龙(600993.SH,股价26.95元,市值116.17亿元)发布财报,除了稳健增长的营收利润之外,还有一项数据引人注目:2024年美妆系列产品营收同比增长30%。痔疮药龙头竟然卖起了美妆,还颇有市场?这再次引发市场对药企跨界美妆的关注。
与此同时,因财务报告即将过期,而向北交所申请中止审核的生物医用材料公司百瑞吉,其功能性护肤品业务上线两年间营收从不足千万元跃升至4400余万元,营收占比从7.92%增至22.25%,远超其核心产品医疗器械的增速。
过去十年,
云南白药、
片仔癀、
福瑞达等药企,纷纷以“降维打击”的姿态进入美妆领域。经过多年长跑,如今已出现分化:行业里孵化出薇诺娜、
敷尔佳等明星品牌,但更多的品牌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洪流中悄然消失。
随着赛道竞争加剧、产品高度同质化、渠道与营销能力短板凸显,部分药企跨界的美妆品牌逐渐陷入增收不增利、增长放缓的瓶颈。当护肤红利趋于见顶,药企们又将头皮护理视作潜在“下一站”。在与传统美妆巨头、新锐品牌的同台竞技中,药企能否实现真正突围,走出属于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广州麻尚会生物科技创始人陈来成表示,中药植物护肤以及头皮护理,特别是植物中药头疗是药企转型的重点。“之前药企合作以代工为主,现在更多是要结合药企的独家成分做研发,要求有核心原料、专利。”
药企和妆企谁在“降维打击”?
随着部分药企主业盈利空间不断收窄,美妆成为新的业绩突破口。近年来,
云南白药(000538.SZ)、
片仔癀(600436.SH)、
江苏吴中(600200.SH)、
华东医药(000963.SZ)、
福瑞达(600223.SH)等纷纷下场做美妆。部分从业者甚至提出“药企做美妆是降维打击”的口号,试图凭借医药研发、循证医学优势重塑护肤品赛道。
这波“降维打击”也确实跑出了明星选手。
贝泰妮(300957.SZ)旗下的薇诺娜、华信药业孵化的
敷尔佳(301371.SZ),均在功能护肤领域脱颖而出。前者上市后股价一路高歌,市值一度突破1200亿元;后者则顶着“医美敷料第一股”光环上市,2019年营收增速高达260%。但如今
敷尔佳营收增速降为个位数,
贝泰妮净利润开始下滑。
“真正能走出来的药企美妆品牌其实并不多。”从事化妆品CRO(研发外包)服务的广州麻尚会生物科技创始人陈来成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大多数药企还处在摸索期,不少品牌因路径不清、打法不明而走得磕磕绊绊。”
风口过后,站在潮头上的企业所剩无几,在洪流中倒下的也不乏头部药企。
以
云南白药为例,其推出的美肤系列产品“采之汲”曾被寄以厚望。2021年财报显示,
云南白药研发成本同比增长82.99%,主要用于新增特医食品研发注册及“采之汲”生物医学护肤品研究开发等研发项目。然而,自2022年起,该品牌在年度报告中再未被单独提及。
另一头部传统药企
片仔癀,在确定“做大化妆品”的战略后,近年来一直着手推进化妆品业务分拆上市,但财报数据却不容乐观。自2020年开始,其化妆品业务营收连续两年下滑,占比也连年下降,2020年—2023年其化妆品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13.9%、10.5%、7.3%、7%。
这与大部分药企的美妆产品同质化、品类单一有关。从跨界方向来看,面膜、面霜等护肤品类仍是药企转型的主力方向。
“很多药企对化妆品的配方研发与概念验证能力缺失,大部分科研人员容易以做药的单一组分思维看待产品功效。”陈来成说,“药企由于习惯了做药思维,太注重疗效和循证医学,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相对比较保守和瞻前顾后,配方研发周期较长,加上化妆品行业需要的社交属性在药企思维中是短板,导致出现爆品的难度比较大。”
另一方面,药企虽有研发、资本和学术资源的优势,但在美妆这个高度市场化、强调营销的赛道上却面临天然掣肘,销售渠道成了一大困局。“OTC(非处方药)药店不适合美妆新锐品牌,医院又进不了美妆品。”陈来成直言,美妆品牌的打造不仅依赖成分和功效,更在于与消费者共情、讲好品牌故事,“药企的营销逻辑过于保守,跟不上95后、00后的消费节奏。在这一点上,是化妆品行业对药企的降维打击。”
美妆之后药企盯上头皮生意
面对竞争激烈的护肤品市场,部分药企开始将视野转向新蓝海——头皮护理。
根据欧睿数据统计,2023年头皮护理行业市场规模为636亿元,与2022年基本持平,2017—2023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6%。预计到2028年,头皮用品零售市场规模将会达到753亿元,且中高端洗护产品占比持续提升。
云南白药便是药企成功开拓头皮护理市场的典型代表。近两年,其头皮健康护理品牌“养元青”代替护肤品,频频出现在财报中。2024年报显示,其包含牙膏和“养元青”的健康品事业群营业收入达65.26亿元,略次于药品事业群,同比增长1.6%,其中“养元青”头皮健康护理品牌营收4.22亿元,同比增长超30%。
面对这片蓝海,如同多年前跨界美妆的热潮,众多药企纷纷入场:巨子生物发布头皮健康品牌“函得仕”;
福瑞达推出微生态洗护品牌“即沐”;
龙津药业控股新锐消费品牌“地球主义”运营母公司上海柔以时生物75.61%股份,后者主要运营洗发护发产品。
但头发护理赛道早已挤满了“玩家”,联合利华、宝洁、欧莱雅等国际综合日化巨头占据市场多年。为此,药企选择另辟蹊径,更多从防脱、固发等功效层面入手,比如“函得仕”主打养护毛囊、解决油屑敏脱问题;“即沐”提出平衡头皮微生态的理念。
陈来成称,中药植物护肤以及头皮护理,特别是植物中药头疗是接下来药企转型的重点。“之前药企合作以代工为主,现在更多是要结合药企的独家成分做研发,要求有核心原料、专利。”
在“药妆热”潮水褪去之后,一场新的战役或将在头皮上打响。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