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1月17日公告显示,广州银行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深交所正式终止了对该行股票发行的审核程序。
这家“排队”近五年的城商行,就此按下了IPO进程的“终止键”。
16年的漫长上市路
广州银行的这条上市路,已经走了16年之久。
早在2009年,广州商业银行完成了资产重组,更名为“广州银行”。时任董事长的姚建军曾公开表示,计划三年内完成上市。然而,上市进程并非如想象般顺利,其上市的目标未能如期实现。在2018年年报中,时任董事长黄子励表示将全面启动A股上市工作。2020年6月,广州银行的IPO申请获得证监会的受理。2023年3月,深交所受理了广州银行的上市申请,但一直处于受理未问询状态。
《财中社》发现,广州银行的这条路并不好走,曾因各种原因被数次中止。广州银行2023年报披露,公司聘请天职国际担任该行2023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机构,但天职国际因在奇信股份年报审计中未尽职尽责,并涉嫌伪造、篡改、毁损审计工作底稿,被证监会没收业务收入368万元,处以2340万元罚款,并被暂停从事证券服务业务6个月。2024年8月27日,因广州银行需更换申报会计师,该行IPO申请状态从“已受理”变更为“中止”。2024年9月30日,广州银行IPO申请文件中记录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2024年11月1日,广州银行已更换申报会计师。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银行此番撤回IPO申请前,刚刚完成“换帅”。2024年11月,广州市人社局官网披露的市政府任免工作人员通知显示,任命李大龙为广州银行董事长,同时免去丘斌广州银行董事长职务。李大龙上任后的第一个大事,就是撤回 IPO。
公开资料显示,李大龙有着丰富的国有大行从业经验。2009年9月,李大龙成为
农业银行深圳分行的一支行副行长;2014年2月,李大龙被任命为
农业银行深圳前海分行的行长;此后,李大龙赴澳门特别行政区,担任
农业银行澳门分行副行长一职。在2021年10月20日,李大龙任职资格被正式核准,成为
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同时还兼任着广州市分行行长。
净利润“三连降”
尽管官方没有明确说明具体原因,但根据过去几年的经营数据来看,广州银行业绩下滑、不良攀升、内控股权结构集中度高等问题,都是上市过程中的阻碍。
业绩方面,广州银行盈利能力下降较明显。2021-2023年,广州银行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65.64亿元、171.53亿元和160.03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1.03%、3.56%和-6.71%,呈波动态势;同期净利润分别为41.01亿元、33.39亿元和30.17亿元,而2020年净利润高达44.55亿元,净利润已呈现“三连降”。
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也是广州银行面临的挑战。截至2021年末至2023年末,广州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60.84亿元、97.1亿元、95.11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7%、2.16%、2.05%,2022年出现较大幅度增加。零售层面,2023年,广州银行信用卡贷款整体承压,部分持卡人收入水平受到冲击,还款能力明显下降,因此信用卡不良贷款金额有所增长。
另外,广州银行内控系统问题一直以来都较为严峻。据广州银行招股书,2021年至2023年,广州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因违法违规受到的行政处罚共26笔,其中,仅2023年广州银行的受罚金额便有4480.12万元之多,尚不包括对银行职员所罚款项。2024年,广州银行的被罚状况所有改善,但相比其余城商行仍不算乐观。截至2024年12月,广州银行共收到来自国家金融监管局罚单8张。
股权结构上,广州市国资企业广州金控一度实际持有广州银行超92%的股权,股权可谓高度集中。为了将大股东所持股权稀释,广州银行在近年间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使得股权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广州金控直接和间接持有广州银行超42%股份。截至2022年6月30日,由于股东人数众多,广州银行尚有302户非自然人股东和1088户自然人股东未完成确权,所持股份数合计6813.66万股,占该行发行前总股本的0.58%。
广州银行此次IPO折戟也反映出当前银行业 IPO 面临的一些普遍困境。自2022年1月
兰州银行(001227)上市后,A股市场已有近3年没有新的银行股上市。对于广州银行而言,撤回上市申请并不意味着终点,而是一个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的契机。该行可以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加强公司治理,提升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待时机成熟时再重启上市进程。
(文章来源:财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