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总体思路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同时,坚持分类施策,区分存量项目和增量项目,建
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保持存量项目政策衔接,稳定增量项目收益预期。
业内专家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此次电价改革标志着中
国新能源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型。改革后,新能源与煤电等一样进入电力市场,相应的市场化价格机制也将逐步优化成熟,将极大助力构建更加高效协同的新型电力系统。未来与新能源相关的配套机制的设计与落地,如绿电交易细则、跨省交易规则等,可能成为下一步需要关注的重点。
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 《通知》明确,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市场交易。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新能源项目可报量报价参与交易,也可接受市场形成的价格。参与跨省跨区交易的新能源电量,上网电价和交易机制按照跨省跨区送电相关政策执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高度重视风电、
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展,2009年以来陆续出台多项价格、财政、产业等支持性政策,促进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14.1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规模的40%以上,已超过煤电装机。
中信建投期货能化研究员刘书源认为,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市场化,将电价与发电成本、消纳能力直接挂钩,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企业参与市场化的竞争。改革后,低成本和具有技术优势的存量企业头部效应明显。
存量和增量分类施策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还提出区分存量和增量,分类施策。《通知》明确,创新建
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对存量项目,纳入机制的电量、电价等与现行政策妥善衔接;对增量项目,纳入机制的电量规模由各地按国家要求合理确定,机制电价通过市场化竞价方式确定。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既妥善衔接新老政策,又稳定行业发展预期,有利于促进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上述负责人表示,随着技术进步、造价持续降低,新能源新老项目经营成本差异较大,改革需要平衡好新老项目关系。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改革方案提出在实施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时,区分存量和增量,实行不同的政策。
据悉,存量项目和增量项目以2025年6月1日为节点划分。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迈出关键步伐 “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电力领域推出的重大改革措施,标志着以市场化方式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迈出关键步伐,将给电力行业带来深远影响。”上述负责人称。
一是有利于推动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存量增量分类实施支持措施,有利于形成真实的市场价格,促进电力资源高效配置,引导新能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有利于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能源入市交易后,将公平承担电力系统调节成本,各类电源在电力系统中的价值将得到更充分体现,更好引导新能源与调节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助力构建更加高效协同的新型电力系统。
三是有利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改革后,新能源与煤电等一样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均由市场形成,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扩围,同时各地电力市场规则将按照国家要求相应完善,能够极大促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超过煤电装机,现在通过市场化改革,将新能源逐步纳入市场,由市场形成价格,最终将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