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8日,A股指数尾盘集体走强,主要股指集体飘红。截至收盘,沪指报3145.55点,涨1.58%;深成指报9424.68点,涨0.64%;创指报1840.31点,涨1.83%。
沪深两市成交额超1.6万亿元,全市场超3200只个股上涨。
板块方面,农业股持续爆发,
秋乐种业、
华绿生物、
雪榕生物等集体涨停;零售股延续涨势,
孩子王20cm涨停,
国芳集团、
东百集团等盘中涨停;中字头概念股活跃,
中粮科工、
中储股份双双涨停;果链概念股集体调整,
立讯精密、
东山精密等跌停;出海概念股走弱,
药明康德、
沪电股份等跌停;汽车产业链持续走低,
金杯汽车、
亚太股份、
凌云股份等集体跌停。
盘面上,玉米、转基因、养鸡板块涨幅居前,电机、一体化压铸、贸易板块跌幅居前。
消息面上,今日A股有3大重磅利好。
中央汇金、央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集体出手 继4月7日表态再次增持ETF后,
4月8日一早,中央汇金明确自己是资本市场上的“国家队”,发挥着类“平准基金”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亦官宣,必要时向中央汇金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同步优化保险资金入市政策,上调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同步优化保险资金入市政策,上调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进一步拓宽长期资金入市渠道。数据显示,
保险行业2024年资金运用余额为33.26万亿元。据富国基金测算,预计若用足权益资产比例上限可带来1.66万亿元增量入市资金。 中国诚通、中国国新等国资运营平台亦同步跟进,宣布大额增持中央企业及科技创新类股票,形成强大市场托底合力。
如此动作意味着什么?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表示,这是维护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重要举措,它一则提供了一个“预期锚”,二则将有助于推动微观主体行为的正循环。在这一信号之后,一批上市公司也陆续发布公告回购或增持,这是一种最终有利于市场稳定运行的正向传递机制。在流动性相关政策下,后续预计依然会有政策组合拳出台。
东吴证券首席战略官、联席所长孙婷认为,当前多部委联合共进,展现出维护资本市场平稳的坚定决心和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信心,有望形成政策合力,为资本市场发展注入强心剂。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随着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新增长动能加速崛起,A股上市公司质量亦在稳步提升。A股市场估值总体处于相对历史地位,其核心资产的配置吸引力持续提升。中央汇金加大力度增持A股市场,以及央行、金融监管总局重磅发声,突出多部门协同形成合力,体现了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决心和信心。投资机构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充分认可当前A股配置价值,短期波动不改中国经济和A股市场长期向好的趋势。
国务院国资委出手:推送央企增持回购 A股增持热潮升温 此外,4月8日下午,据央视新闻消息,国务院国资委8日表示,
将全力支持推动中央企业及其控股上市公司主动作为,不断加大增持回购力度,切实维护全体股东权益,持续巩固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努力提升公司价值,充分彰显央企责任担当。同时,加大对央企市值管理工作的指导,引导中央企业持续为投资者打造负责任、有实绩、可持续、守规矩的价值投资优质标的,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此前,A股市场回购与增持热潮已持续升温。截至8日13时30分左右,
当日已有近30家公司宣布加入股票增持回购行列,涉及金额最高超300亿元。 A股后市怎么走? 实际上,坚定看多A股市场,认为中国资产相比全球股市更具韧性的业内人士大有所在。
比如,
中金公司研究部国内策略首席分析师李求索指出,相比2018年或过去3年,中国股票市场具备较多有利条件,包括地缘叙事和科技叙事的变化,以及中国资产本身的估值优势,宏观政策发力空间。
总体而言,中国资产短期相比全球股市更具韧性,中期机会大于风险,若政策应对得当,市场风险溢价有望继续好转,“中国资产重估”仍在进行时。 接下来,资产应当如何配置?
在李求索看来,
短期波动环境下配置需要以稳为主,红利低波股票或相对占优,受益内需政策发力的消费和投资板块也有交易机会。 中期维度,从算力、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到应用环节有望逐步兑现盈利,回调将迎来布局机会。未来伴随稳增长政策进一步加码、有效需求回升,消费领域有望逐步迎来趋势性行情。
长期来看,
中信证券首席A股策略师裘翔团队推荐制造领先,
着重关注全球制造业重建需求与中国技术出海。 短期维度,裘翔团队则推荐四大领域,包括:
① 具有定价能力、不惧地缘扰动的自主可控公司;比如芯片及半导体设备、精密光学、核电设备、医疗器械、工业软件、特种新材料的高端品类等;
② 具有情绪催化的军工板块;
③ 内需属性明确、基本面改善的部分必选消费品种,特别是部分供给来自美国而需求完全来自国内的,具有份额提升空间的部分行业,如猪肉、乳制品、血制品等;
④ 以电力、运营商、银行等为代表的稳定红利领域。
与裘翔团队观点类似,
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夏团队也建议关注自主可控与军工,同时建议关注
农产品。
对于业内人士普遍看好的消费股,张夏团队给出了更为详细的投资策略。其认为,目前的消费股选择逻辑有别于十年前地产和基建融资周期驱动经济的时代,当下选择消费股,可以重点优选四大类:具有精神属性的消费、适老龄化消费、政策支持方向消费、小额可选消费。
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 “股市的一时回调无需过分担忧,在政策储备充足的前提下,A股后续有望逐步企稳回升。”受访人士表示。
实际上,在业内人士看来,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当前储备均较为充足。
货币政策方面,择机降准降息迎来窗口期。在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看来,央行反复强调的“择机降准降息”应会更快落地,幅度可能大于此前预期。章俊认为,全面降息窗口或需在二季度美联储降息预期重燃之后逐渐打开;在此之前,针对美国新一轮加征关税,降准和机构性政策工具或是对冲选项,例如创设稳外贸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予以支持。
中信建投首席政策分析师胡玉玮建议灵活运用人民币汇率工具。通过适度引导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双向波动,短期内可增强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缓解美国加征关税对出口企业的冲击。但需同步强化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限制投机性资本外流,防止汇率超调引发市场恐慌。
胡玉玮同时提倡推动本币结算国际化。扩大与俄罗斯、伊朗、东盟等贸易伙伴的本币结算规模,通过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降低美元结算依赖。针对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贸易,推动人民币与沙特里亚尔、阿根廷比索直接挂牌交易,支持上海原油期货以人民币计价结算。
未来还需多少增量财政规模?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增量财政政策规模在1.6万亿元~2.6万亿元之间。章俊预计较其略低,为1.5万亿元~2万亿元左右。
目前,两会安排的2025年增量财政赤字规模为2.9万亿元,但其中包括不直接用于拉动经济增量的0.5万亿元补充大行资本特别国债,以及地方专项债中用于“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的部分,扣除这些后,可直接用于拉动经济增量的赤字规模估计在1万亿元~2万亿元之间。
其次,下一步财政政策有何变化?首席经济学家普遍预计,财政政策或将进一步扩张,并会更加侧重扩内需、促消费。
综合多位首席经济学家观点,在财政端,接下来或将出台的政策包括:
① 加快特别国债、专项债发行使用节奏,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新增超长期特别国债或地方专项债限额,规模或在万亿元左右;
② 扩大以旧换新补贴规模;
③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
④ 提高生育津贴标准,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
⑤ 适时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⑥ “两重”“两新”扩容;“两重”为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两新”指新基建、新型城镇化;
⑦ 扩大专项债“收储”;
⑧ 加大民生和新基建支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