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img.php?http://webquoteklinepic.eastmoney.com/GetPic.aspx?nid=0.002756&imageType=k&token=28dfeb41d35cc81d84b4664d7c23c49f&at=1)
2月7日,
久立特材(SZ002318,股价24.14元,市值235.89亿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大宗交易、集中竞价方式合计减持所持有的
永兴材料(SZ002756,股价37.90元,市值204.32亿元)股份累计不超过1583.14万股,占
永兴材料剔除其回购专用证券账户股份后总股本的3.00%。
其中,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527.71万股(即减持比例不超过1.00%),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1055.43万股(即减持比例不超过2.00%),减持股份来源为公司通过协议转让和大宗交易获得。若按照
永兴材料2月7日收盘价计算,
久立特材在顶格减持的情况下,减持股份市值达6.00亿元。
2月8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
久立特材和
永兴材料,试图就减持一事进行采访,但双方电话均无人接听。
2019年战略投资入股永兴材料 公告显示,为进一步支持公司长期发展,基于实际经营情况和资产配置优化等考虑,
久立特材于2月6日召开第七届董事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拟出售参股公司部分股权的议案》。
久立特材董事会授权管理层办理本次交易相关事项,授权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根据交易市场情况确定具体出售时机、交易数量、交易价格等,授权期限自
永兴材料披露股东减持计划公告之日起15个交易日之后3个月。
久立特材表示,由于证券市场股价无法预测,本次出售股票资产的交易金额及产生的利润尚不能确定。
公告显示,截至目前,
久立特材持有
永兴材料股份3857万股,占
永兴材料剔除其回购专用证券账户股份后总股本的7.31%。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9年6月,
久立特材就决定以战略投资为目的,引入
永兴特钢(
永兴材料前身,后均以
永兴材料代称)作为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并在12个月内,以自有资金不超过6亿元,通过深交所系统允许的方式,购买
永兴材料在国内A股市场上发行的普通股股票。购买完成后,公司将持有
永兴材料10%—20%的股票。同时,双方还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据
久立特材2019年半年报,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已出资1.46亿元通过大宗交易购入
永兴材料1036万股普通股股票,占
永兴材料总股本的2.88%,交易单价为14.00元/股。
到了2019年11月,
久立特材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受让
永兴材料第一大股东高兴江持有的2564万股股票,占
永兴材料总股本的7.12%,转让单价为15.40元/股,转让总价为3.95亿元。
综合计算,
久立特材花费了5.40亿元,合计持有
永兴材料3600万股,占
永兴材料总股本的10.00%。
久立特材称,按照《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约定及各方最终确认,公司战略投资购买上市公司股权的事项已经全部实施完毕。
久立特材从联营与合营企业获得的投资收益已大幅下滑 翻开
久立特材和
永兴材料的公告,可以发现双方颇有渊源。
仅从2家上市公司实控人的简历来看,
久立特材实控人周志江曾在2006年6月13日之前担任
永兴材料董事;
永兴材料实控人高兴江于1988年10月至2000年6月历任湖州金属型材厂(久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班长、主任、科长,湖州久立不锈钢管有限公司总经理、久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0年7月至2007年6月任湖州久立特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而从双方的经营往来来看,据
久立特材2024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其与
永兴材料(包含控股子公司)的关联交易金额达4.74亿元,全年获批的交易额度达12.03亿元;据
永兴材料2024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其与
久立特材(包含控股子公司)、久立实业、久立钢构关联交易金额达6.86亿元,全年获批的交易额度达16.88亿元。
另一方面,从投资收益来看,得益于提前布局锂电材料领域,
永兴材料业绩从2019年开始大幅增长。2019年—2024年上半年,
永兴材料的锂电材料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1555.81万元、3.07亿元、12.24亿元、87.38亿元、52.82亿元、14.71亿元。
不过,从2023年开始,由于锂价持续下滑,锂矿开采收缩,
永兴材料业绩下滑严重。2023年实现营收121.89亿元,同比下滑21.76%;实现归母净利润34.07亿元,同比下滑46.09%。2024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0.30亿元—12.30亿元,同比下降63.90%—69.77%。
受此影响,
永兴材料股价也从2022年最高点的128.07元/股(前复权)跌至37.90元/股,累计跌幅达70.41%。
据
久立特材披露的财务报告,2020年—2024年上半年,公司投资收益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分别为2512.44万元、7920.99万元、5.55亿元、2.47亿元、5498.15万元。可以看出,从2023年开始,公司从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获得的投资收益已大幅下滑。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