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方卓然
夜幕降临,走进虹桥前湾片区,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全球研发中心灯火通明。科研人员正紧盯屏幕上的分子结构模型,讨论着下一代抗肿瘤药物的优化方案。
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生物医药在这里正以惊人的速度集聚虹桥:信达生物、正大天晴、威高集团、
云南白药等10余家龙头企业落地,总投资额近200亿元。四年时间,一条涵盖研发、生产、商业化的完整产业链已然成形。
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是大虹桥从蓝图迈向“实景”的缩影。数据显示,自2021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被国务院批复以来,四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全域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3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2万亿元,经济密度达4.5亿元/平方公里,是长三角平均水平的5倍。
经济密度是衡量某一区域内经济活动的集中程度和产出效率的核心指标。因此,经济密度不仅是数字,更是区域发展质量的“透视镜”。传统制造业用地多、产值低,而新兴的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产业在相同面积内创造数倍产值。
虹桥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正通过基础设施升级、政策赋能和产业生态优化,从传统制造转向“四高”(高能级总部、高端服务、高流量贸易、高溢出会展)经济体系。
截至2025年2月,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通过“总部虹聚计划”,累计引进培育各类市级认定总部机构242家,包括
天合光能国际总部、
广联达上海基地等,形成“长三角制造+虹桥服务+全球市场”模式。
上海并没有止步于此。前不久,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理委员会公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草案,并征求公众意见。根据《规划》,“大虹桥”的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
信达生物全球研发中心是虹桥前湾片区首个拿地,首个结构封顶,又首个实现投运的项目。
“江苏有成熟的生产基地,浙江具备成本优势,但上海大虹桥的国际化基因和产业生态无可替代。”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副总裁、上海分公司总经理赵磊回忆说,虹桥前湾的规划蓝图刚刚展开之际,我们便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片热土所蕴含的无限潜力,毅然决然地选择在此扎根。
如今,这座总投资15亿元的研发中心已成为信达全球化战略的核心。科研人员在此攻关肿瘤、代谢疾病等领域的创新药,其中不少海归专家带来国际前沿技术。
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信达已确定将部分1类新药产品落地到上海进行研发、申报上市、落地转化。未来,集团将根据管线研发推进情况和市场情况,将细胞治疗管线产品逐步转移落地上海,并在上海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
上个月,信达生物正式对外公布,其研发的中国首个、全球第二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抗体药物——替妥尤单抗N01注射液(商品名“信必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甲状腺眼病,完成一个疗程的费用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15。
赵磊表示,信达计划到2027年,将实现多个产品全球市场获批,销售收入超200亿元;到2030年,信达将有超20个品种上市,包括至少两款fic药物(同类首创药物)全球上市,逐步成为国际一流的生物制药公司。
毗邻信达生物全球研发中心,威高云行智创园即将在今年5月开园。作为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企业之一,威高集团将长三角总部设于此,背后是一场关乎未来的战略转型。
威高云行智创园相关负责人朱峰坦言,国内医疗器械采购政策的变化,使得出海与创新成为必选题。
近年来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威高提出了在上海布局的战略思考,即推动集团研发、出海及增量业务的发展。之所以选择大虹桥,正是看中其战略规划、交通优势及生物医药产业地图的契合。
去年,威高集团成立了威高长三角集团,作为集团战略的一部分,负责包括长三角医疗器械、医疗商业和医疗服务业的发展。
“园区内有15幢楼宇,长三角总部占据核心位置。集团将以虹桥前湾片区为支点,通过搭建研发、消费医疗、海外业务三大板块,力争2028年产值破百亿。”朱峰说,集团还将同步打造五大服务平台——孵化、资本、供应链管理、市场加速和人才培育,支持上下游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发展。
不仅是企业,更是产业生态的构建者。朱峰表示,园区聚焦大外科、血液代谢、早筛早诊、消费医疗四大方向,已引入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医疗服务机构10余家落地大虹桥。未来,园区不仅提供一站式医疗器械专业服务,还通过探索智慧园区建设,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相关负责人透露,不久的将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生物医药产值将突破千亿。
前不久,两架直升机分别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起飞,一南一北飞往嘉兴、苏州,执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首个城际载客低空飞行任务,“大虹桥”由此增添了低空出行的新场景。与此同时,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轨道交通网络也在不断织密。
2024年,长三角超级环线、沪苏湖铁路、市域机场线相继开通,撬动“大交通”能级持续提升。如今,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流量再创新高。2024年客流量达到4.38亿人次,日均约120万人次。虹桥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797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交通便利让不少硬核科创企业把目光投向上海虹桥。“总部在常州,研发中心在上海,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工厂赋能。”微亿智造董事长张志琦说,从距离虹桥交通枢纽不远处的上海办公室出发,40多分钟就能到常州总部,这家公司和员工早已成为“长三角企业”和“长三角人”,“长三角写入了企业的基因里”。
像微亿智造这样选择虹桥的科技企业越来越多。四年来,G60科创走廊、大零号湾等平台载体已成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溢出效应也促进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加速布局,汇聚高新技术企业超7000家。
“‘大虹桥’区域产业体系丰富且健全,总部经济集聚现象显著,形成了智能制造、新能源、低空经济等产业聚集圈。”上海模迪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飞这样说道。
上海模迪拉科技有限公司在2024年成立并入驻西虹桥,入驻商务区至今半年的时间,模迪拉提出“乐高式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深度融合AI在工业结构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和自学习能力,让机械臂与人形
机器人提供智能化装配服务,重塑传统制造流程。目前已与吉利极氪、广汽埃安等主机厂合作,实现量产落地。
“模块化制造将原本包括车轮、制动、转向、悬架等上百个零部件,整合为一个独立完整的模块,生产效率提升10%到30%,制造成本下降50%到60%,还能大大节约制造空间。”陈飞表示,今年公司计划新建7家工厂,将模块化制造业务范围拓展至浙江、安徽、重庆、广东、泰国等多个主机厂基地,到2026年,计划与30家新能源汽车、
机器人以及低空载具主机厂合作。
凭借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得天独厚的产业聚集优势,模迪拉还在虹桥获得了不少合作机会。
“一批硬核科技产业集聚在一起,互相间更容易碰撞出火花。”陈飞透露,目前公司与虹桥区域内的低空经济产业企业保持沟通,在低空经济的关键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等核心领域合作。“例如针对轻量化材料应用、小型化与模块化生产设计等课题,需要汇聚各方的技术优势与创新思维,资源共享,协同攻关。”
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夏骥认为,交通枢纽建设带来了“流量”,成了“大虹桥”发展的基础支撑。在他看来,既然有了“流量”,那就需要将其转化为“留量”,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就承担了这项功能。“现在的‘虹桥’早已不只是交通枢纽,随着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日益增强,产业加快集聚,‘虹桥’也同样成为创新枢纽和信息枢纽。”
这些持续涌入的重点产业公司和集聚的产业,支撑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经济密度。
前不久发布的《规划》明确指出,目前,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总面积约151平方公里,包括虹桥主城片区及周边的长宁区、闵行区、青浦区、嘉定区的部分街镇。根据规划,未来“大虹桥”将在此基础上,向外结合市域西部新城集聚的态势,并考虑与中心城主要功能区的衔接关系,扩大范围,总面积约535平方公里,是此前的三倍还多。
在规划范围示意图中可以发现,松江区、普陀区的部分街镇也被囊括其中,让“大虹桥”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庭”。同时,《规划》草案提到,至2035年,规划范围内规划常住人口将达到约341万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364平方公里。
“大虹桥”扩容并不仅仅是占地和人口。《规划》明确,从战略定位来看,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承载着联通国际国内、引领带动长三角地区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大虹桥”可以服务国内大循环为中心、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大虹桥”是全国最大的空铁联运综合性交通枢纽,是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表示,接下来,“大虹桥”还要在强化核心功能、彰显制度优势、提高国际地位方面持续发力,以强有力的“一核”带动北向和南向拓展带协同发展,共享“大机遇”。
杨建文说,“‘一核’它有它的特殊作用,它要带动‘两带’,要靠进一步深化改革、对外开放,能够在更高层面上,能够在更宽的领域中间,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的这样一种开放。2025年初步建成大的架构要搭好了,2035年整体要能够建成了,对长三角甚至对全国能够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