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撤单的企业,已成为并购市场的主要“猎物”。
4月9日晚间,
天汽模(002510.SZ)公告称, 拟收购东实汽车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实股份”)50%股权。东实股份曾申报深市主板IPO,于一年前撤单。在4月8日晚间,
呈和科技(688625.SH)也披露,拟与关联方一起收购一家曾撤单的拟IPO企业。
而类似案例并不鲜见。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上市公司选择收购IPO撤单企业,是因为这些企业经过辅导和审核后,具备较高的合规性、规范性和盈利性,近年来不少IPO企业科技含量较高,创投机构也有较强的退出诉求,在一定程度上有望缩短并购谈判周期。
不过,也有一些上市公司收购IPO折戟企业的计划告败。业内人士认为,估值难以谈拢是较为普遍的问题,标的公司因IPO预期抬高估值,与买方价格预期差异大;另外,也存在政策或审核等方面的问题。
关于企业IPO失败转并购的未来趋势,田利辉认为,IPO失败转并购的案例可能将继续增多,但需匹配标的资质、买方需求、行业周期及政策环境等因素。
多家IPO折戟企业“卖身”上市公司 今年以来,并购重组热度不减,终止审核的拟IPO企业也成为“香饽饽”。
天汽模此次拟收购的东实股份,此前便是拟IPO企业。东实股份曾申请在深市主板上市,于2023年5月25日获得受理,一个月后进入已问询环节,在回复一轮问询之后,于2024年5月撤单并终止审核。
公开资料显示,东实股份主营业务为商用车和乘用车的零部件生产和销售。根据招股书,东实股份与
天汽模同属汽车产业链,前者存在从
天汽模采购工装作为生产设备等情形。
天汽模也是东实股份的股东方之一,目前持有东实股份25%股权。若此次交易完成,东实股份将成为
天汽模的控股子公司。
就在前一天的4月8日,
呈和科技也公告称,拟收购芜湖映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映日科技”)合计不低于51%股权。映日科技也曾是撤单的拟IPO企业。
映日科技曾申请在创业板上市,并在2022年4月获得受理,经历了两轮审核问询后,撤回了发行上市申请文件,2023年2月被终止审核。2023年7月,该公司重新启动IPO,在安徽证监局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
根据公告,映日科技100%股份的整体估值预计为18亿元。
呈和科技称,若控股映日科技,有助于该公司快速切入显示行业,加快业务拓展。
上市公司收购撤单的拟IPO企业不在少数。
至纯科技(603690.SH)收购一家拟IPO企业控制权,甚至经过了5年多的时间。根据4月3日披露的机构调研纪要,该公司从2019年接触贵州威顿晶磷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威顿晶磷”),2020年,该公司参与了威顿晶磷的A轮融资,成为威顿晶磷的第二大股东,并一直有董事席位以重要股东身份参与其公司治理。威顿晶磷于2023年9月进行了IPO辅导备案。
“鉴于目前IPO进度较缓慢,公司年初再次向威顿晶磷发出了收的邀约,并得到其大股东支持。”
至纯科技称,威顿晶磷经过中介机构的上市辅导,系统性地加强了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体系等各方面的规范性建设,且电子材料服务于半导体用户运营阶段,公司充分考量了半导体领域资本开支的周期性,决定收购威顿晶磷,使公司在用户不同生命周期均能为其提供产品及服务。
在今年的并购重组中,还有多家上市公司计划收购曾拟IPO的企业。比如,
概伦电子(688206.SH)拟收购成都锐成芯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锐成芯微”)控股权,同时拟募集配套资金。锐成芯微曾于2022年申报科创板IPO,后撤回申请,于2023年3月2日IPO止步。
不少前期拟IPO的企业,选择改道并购重组实现证券化。以沪市的情况来看,今年以来新增的34单重大并购交易中,拟IPO资产作为标的的占到约三成,其中以半导体、汽车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为主。“科创板八条”出台以来,科创板涌现7单收购拟IPO企业交易。
有投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现在较多并购标的来自新三板公司、辅导备案公司、撤回材料的公司等,因为这些企业首先有了一定的体量,再是经过中介机构辅导、IPO审核等过程,企业规范了资产、业务、人员、财务等经营过程中的瑕疵,也反复论证了未来业务增长曲线、持续经营能力等,是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较好的标的。
在田利辉看来,被并购的拟IPO企业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多次尝试IPO未果但资质较优;二是科技属性突出,被并购企业多集中于“双创”板块,具备技术壁垒或细分领域优势;三是经历IPO审核后,企业历史沿革、财务合规性等问题已整改,历史问题已规范。
也有业内人士称,在IPO行情趋严的背景下,IPO止步的企业被上市公司收购,也是投资者退出的一大路径。
存在哪些难点? 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收购IPO失利的企业,最终都能顺利完成,部分上市公司的收购计划,最终还是宣告失败。
在业内看来,IPO终止企业参与并购重组,不仅是应对IPO困难的一种策略,也是企业实现战略调整和资源整合的有效手段。但这一过程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复杂的监管审核流程以及潜在的估值差异问题。
“收购失败往往是因为存在估值分歧,标的公司因IPO预期抬高估值,与买方价格预期差异大。当然,个别案例也出现了政策或审核问题。”田利辉说,并购重组需通过监管审查,若标的存在历史合规瑕疵且未能整改,可能引发审核不通过。
“此外,若并购缺乏产业逻辑,譬如跨界收购或技术整合难度大,也会导致出现交易终止。”田利辉说。
此前,
双成药业(002693.SZ)蛇吞象+跨界并购备受市场关注,但最后以失败告终。该公司拟收购宁波奥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奥拉股份”) 100%股份,并拟募集配套资金。奥拉股份曾申报科创板的IPO,在2022年受理、问询后,IPO进程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24年5月份撤回申请。
对于交易终止的原因,
双成药业在公告中称,由于各交易对方取得标的公司股权的时间和成本差异较大,交易各方预期不一,尽管公司与交易对方进行了多轮谈判,但仍未能就交易对价等商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登云股份(002715.SZ)也终止了收购IPO撤单的企业。该公司原本计划收购速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用名“速度时空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速度科技”) 74.97%的股权。速度科技曾申报创业板上市,IPO申请于2021年11月17日获得受理,但于2022年9月1日便因撤单而终止审核。
去年7月份,
登云股份公告称,因市场环境较此次交易筹划之初发生了较大变化,继续推进此次交易不确定性较大,决定终止此次交易。
上市公司收购IPO折戟企业,需要注意哪些核心问题?田利辉认为,需要重点关注收购标的的合规性,重点核查IPO撤单原因和股权纠纷等历史问题;需要评估标的盈利预测的合理性,避免因业绩不达预期引发商誉减值;需要明晰整合难度,并购后管理团队融合、技术转化、客户资源对接等挑战需提前规划,避免协同效应落空。
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拟IPO企业(IPO辅导或IPO撤材料)通过牵手上市公司,踏上资本市场。
“IPO失败转并购的趋势是持续增长,但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田利辉认为,2025年的市场走势可能意味着,IPO审核趋严态势不变,从而促使企业转向并购退出,优化重组机制等政策的鼓励会进一步强化这一趋势。同时,IPO撤单企业积累为并购市场提供更多选择,创投机构亦倾向通过并购实现退出。并购成功与否取决于标的质量、行业周期、买方战略需求以及市场环境等。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