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是AI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医疗
机器人赛道颇受资本市场关注。中国证券报记者实探了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医疗
机器人专区”,拥有“数智脑”“数智眼”“数智手”的骨科智能手术
机器人,单孔腔镜手术
机器人、智能微型脊柱手术
机器人等新品在展会上集中亮相。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智能传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度应用,医疗
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更多的技术创新。
创新产品持续涌现 在人气爆棚的医疗
机器人专区,各类“黑科技”精彩纷呈。作为一家专注于骨科人工智能与手术
机器人解决方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长木谷携ROPA骨科智能手术
机器人亮相。长木谷董事长张逸凌向记者介绍,这款手术
机器人是首款搭载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骨科智能手术
机器人,它巧妙地运用“数智脑”“数智眼”及“数智手”来模拟资深专家的思维。
“通过智能手术
机器人,我们可以在术前通过人工智能手段进行非常精准的手术路径规划,手术控制精度突破了亚毫米级别,这个精度在业界是非常高的。目前长木谷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已经覆盖了全国150多家体检机构和1000多家医院。其中西藏、新疆、黑龙江、贵州等一些边远地区的医疗机构也开始应用,通过AI技术能够帮助很多基层医院的医生提升诊疗服务,让他们通过手术
机器人更好地做好手术,真正地让科技造福于民。”张逸凌表示。
今年2月,上海微创医疗
机器人(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图迈单孔腔镜手术
机器人正式获批上市。
此次展会上,记者见到了上述新品,不少参展人员尝试操作该手术
机器人。微创
机器人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图迈单孔腔镜手术
机器人主要由医生控制台、患者平台和影像平台三部分构成,目前临床方面主要应用于妇科、泌尿外科和普外科等科室的相关手术。“相较于多孔手术
机器人,我们这款单孔的
机器人优势在于术中只需要一个切口,可以实现以微创伤方法完成复杂手术,医生操作也会更精细一些,让患者术后恢复得更快一些。”
睿触科技则带来了自研的穿刺手术导航定位系统RC120。睿触科技展台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手术导航定位系统拥有全球首创的“CT影像和智能传感一体化”技术,主要用于穿刺手术,具体应用场景包含活检、消融、术前定位、粒子植入等。“医生将对应的器械沿着末端套筒就可以直达病灶,也就是说,我们将整个手术过程做了一个减法,辅助医生安全、高效、精准地完成手术。目前该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已在全国10余家三甲医院得到有效应用。”
“AI技术正加速向手术
机器人、医学影像等应用领域渗透。”
国信证券表示。在
东吴证券看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慢性病、复杂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医疗
机器人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康复
机器人和辅助
机器人市场,将帮助更多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有效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随着人工智能、智能传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度应用,医疗
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更多的技术创新与升级。
推动柔性医疗机器人领域创新发展 在本届CMEF展会上,“
机器人与智慧医疗高峰论坛”近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会上,上海市柔性医疗
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
该实验室依托上海市同仁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疗
机器人研究院建设。实验室立足于多学科领域创新交叉融合,以复杂的生命体作为切入点,开展新型材料、柔性驱动、AI和智能化、仿生与生物混合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攻关,面向重要健康问题,研发普惠化、智能化的基层可推广的新型医疗
机器人产品。同时可以探索改善人类健康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促进
机器人前沿技术与医疗健康技术革新的协同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
机器人研究院创始院长杨广中介绍,近年来,深度学习最新进展极大增强了
机器人的感知和决策能力。与此同时,材料科学的进步和仿生设计原理的应用,也正从另一个角度塑造着
机器人技术的未来。传统
机器人的研发,主要集中在刚性结构和机电一体化。但由于其身体和运动灵活性受限,无法满足在复杂、精细,或狭小空间执行特殊任务时的需求。而具有灵巧性、可变形性和高适应性的柔性
机器人为克服这些限制,提供了一个充满前景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医学部主任张旭在会上系统展示了国产手术
机器人远程外科的创新突破。其团队自主研发的国产
机器人系统成功实现北京—三亚(3000公里)、罗马—北京(8100公里)远程手术,双向网络延时稳定控制在50—135毫秒,带宽压缩至5—15M仍保持高清影像,关键技术指标全球领先。技术创新包括出血动态模型实时控制、兴趣区域优先传输算法,突破300毫秒延时极限,实现远程丝滑操作。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