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正在召开。记者注意到,在事关民生的食品饮料行业,代表委员的建言聚焦“产业链整合”与“科技创新”两大主线:一方面,通过标准制定、资源整合夯实产业基础;另一方面以技术突破、数智化转型开辟新赛道。两条路径协同发力,为食品饮料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强化产业链整合与标准体系建设 夯实产业基础 今年两会期间,多位食品饮料行业代表委员围绕产业链整合与标准体系建设话题进行讨论,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表示,提升食品产业竞争力需从源头构建优质供给体系,保护食品来源地生态环境,构建优质食品供给体系。此外,推动产业链整合也是提升食品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余淼杰看来,应根据食品来源地的特点、优势,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带动作用,整合产业链资源,通过技术输出、品牌共享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和农户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共享与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我国食品产业的竞争力。
这一思路在乳业领域也尤为迫切。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奶业与全球奶业的竞争已从单一产品转向供应链、产业链乃至创新链的全面比拼。我国奶业发展水平尽管持续提升,但精深加工环节仍存在明显短板,乳清蛋白、乳铁蛋白等关键原辅料依赖进口,技术“卡脖子”问题亟待突破。我国需加快建立自主可控的乳业精深加工体系,通过技术攻关强化产业链韧性。
产业链整合的深层逻辑,还需与标准体系建设形成共振。全国人大代表、
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以中国风味产业为例表示,全球化趋势尽管向好,但品牌价值、标准话语权、供应链安全、本土化运营等短板制约了产业升级。
张学武表示,应以全局思维统筹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协同发力,从品牌塑造、标准掌控、技术突围、属地融合四个维度协同发力。在他看来,可以由市场监管总局主导立项,牵头制定《中国风味标准化体系》,明确“中国风味”定义、分类及评价指标,设立《香辛料辣度分级》《发酵工艺参数》等行业标准。
深化科技创新与数智化转型 驱动产业升级 长期以来,我国乳业的品类多元化不足、产量波动较大、供需均衡性矛盾和深加工不足等矛盾依然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这一痛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全球研发创新中心研发总监史玉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乳业要做大做精乳制品深加工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带头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研发,加快解决关键原料保障及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乳业要通过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增加产品品质、扩大市场规模,做强液态奶基本盘。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冷友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可以加大力度推动乳品功能性原料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建立健全乳品功能性原料的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支持乳制品深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项目,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在全行业应用。
科技创新的迫切性不仅限于乳业。“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企业既要在‘卡脖子’难题上寻突破,也要将科技落实到实际产业场景。”全国政协委员、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以
新希望为例,依托完整的农牧产业链,创建了五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并在全球生物科技制高地波士顿设立生物工程研究院,进行“猪芯片”、生物安全、非瘟防疫等的研发。
谈及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产业的研发创新,全国人大代表、
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聚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可以设立药食同源食品技术研发专项基金,加强功效作用物质基础研究,阐释药食同源食品的功效物质基础,明确其成分种类和理化性质。重点扶持超微粉碎与破壁技术、高效萃取与浓缩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项目;设立协同创新平台,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药食同源食品生产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数智化转型为白酒行业注入发展动能。全国人大代表、
舍得酒业酒体设计师陈柏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可以运用物联网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酸度、酒精度等关键数据,建立酿造过程数学模型,实现智能监控和精准调控。同时,基于窖池数据,运用AI技术构建的窖池模型指导生产决策,优化窖池使用和酿造工艺,提高优质酒产出率,并在行业推广,可以提升整个行业的生产过程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从乳业关键原料攻关到药食同源技术突破,从农牧生物科技研发到传统酿造的数智化重生,代表委员的讨论形成了共识:唯有将科技创新嵌入产业的“毛细血管”,以数智化激活传统基因,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