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img.php?http://webquoteklinepic.eastmoney.com/GetPic.aspx?nid=0.002865&imageType=k&token=28dfeb41d35cc81d84b4664d7c23c49f&at=1)
10月14日,A股上市公司海南钧达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南钧达”)向中国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书,公司在A股简称为“
钧达股份”,代码为002865。
海南钧达原是一家汽车内外饰件制造商。公司先后于2021年9月和2022年7月合计收购捷泰科技100%股权,进而进军光伏电池市场。2023年,海南钧达在全球光伏电池制造商(包括专业制造商及一体化制造商)中市场份额约为5.5%,排名第八;在专业制造商中排名第四。按2023年的出货量计,公司的N型TOPCon电池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二;在专业制造商市场排名全球第一。
《财中社》发现,近几年,海南钧达扩建投入巨大,但由于行业供需失衡价格持续下跌,公司2023年四季度开始转亏,项目投资回收期被动延长,公司目前资金已经十分紧张。或许为了扩展融资渠道并扩张海外市场,海南钧达及各大厂商选择逆势扩产,仍面临产能过剩隐忧。
业绩转亏,资金紧张 为收购捷泰科技,海南钧达付出了巨额的成本。2021年9月,海南钧达完成对捷泰科技51%股权的收购,总代价为14.34亿元,其中向杨氏家族投资及海南锦迪不计息借款约5.85亿元,向商业银行借款5.84亿元,余下为公司自有资金2.65亿元。2022年7月海南钧达收购捷泰科技余下49%股权,总代价为15.19亿元,其中6.72亿元以公司于2023年5月的非公开发行所得款项拨付,而余下8.47亿元以公司自有资金拨付。
收购完成之后,海南钧达开始转向N型TOPCon电池。从业绩来看,该收购回报尚可,2021-2023年及2024年1-6月,海南钧达的总收入分别为16.39亿元、110.86亿元、186.11亿元和63.55亿元,持续经营(光伏电池业务)所得溢利及全面收益总额分别为5373万元、6.17亿元、8.16亿元和-1.66亿元,2024年开始盈利转负。
由于公司于2021年9月完成首次收购,2021年公司光伏电池业务的运营期仅三个月,而2022年为全年运营,加之收购完成后公司增加了P型PERC电池产能并推出N型TOPCon电池,因此当年收入增长较快。2023年,由于N型TOPCon电池产能扩张、市场需求增加,公司总收入增长67.9%。但2024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减少32.4%,净利润转负,这是因为尽管N型TOPCon电池销量增长,但其平均售价随着现行市价下跌而下跌,公司还确认了6870万元的存货减值亏损,高于上年同期的1650万元。另外2023年公司确认P型PERC电池生产线及上饶基地的生产设施的减值8.94亿元。
![](/web/img.php?http://np-newspic.dfcfw.com/download/D25559957820536804384_w818h340.jpg)
![](/web/img.php?http://np-newspic.dfcfw.com/download/D25315246632005478644_w772h446.jpg)
产能方面,海南钧达大规模建设N型电池,且投入巨大。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两大生产基地光伏电池年化产能约为43.3GW,均为N型TOPCon电池;公司建设滁州基地和淮安基地的总投资金额分别为人民币55.71亿元和55.9亿元。滁州基地于2022年2月破土动工、2022年6月生产,淮安基地于2022年11月破土动工、2023年4月开始商业化生产,按照公司此前测算的收支平衡期及投资回收期分别为6个月及48个月。但是,从业绩来看,公司投资回收期或将被动拉长。
目前海南钧达的资金已经比较紧张。截至2024年6月30日,海南钧达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9.39亿元,受限制银行存款4.42亿元,合计23.81亿元;负债中银行及其他借款38.64亿元,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的应付款项49.88亿元,合计88.52亿元。
逆势扩张,产能过剩隐忧仍存 光伏行业自2022年起大规模扩张,随之而来的是产业链各环节的供需失衡。根据CPIA统计,2022-2023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公告扩产产能分别达到600万吨、1200GW、1500GW、1400GW。然而,2023年全球已建成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为245.8万吨、974.2GW、1032G、1103GW,其中中国产能全球占比93.6%、97.9%、90.1%、83.4%,考虑到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为390GW,光伏行业产能已严重过剩。
2023年以来随着产业链价格持续下滑,2024年起逐季度亏损加剧,目前产业链部分头部企业现金成本已被击穿。虽然多部门出台政策指引限制低端产能扩张,企业融资渠道受到限制,2024年起光伏企业缩减资本开支趋势明显,多个新投产能项目宣布终止或延期生产,但近期多家光伏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融资,加速海外一体化产能建设,以应对贸易摩擦及进一步扩展市场。
10月20日,
晶科能源发布公告,将在德国法兰克福交易所发行GDR,拟募资45亿元,拟用于投建美国1GW组件项目和山西综改区二期14GW硅棒、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一体化项目;10月15日,
阳光电源发布公告,拟以公司新发行A股股票为基础在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拟在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8.8亿元,用于年产20GWh先进储能装备制造项目、海外逆变设备及储能产品扩建项目、数字化提升项目以及南京研发中心建设项目;10月14日,
阿特斯集团发文称,其子公司——全球领先的光伏和储能电站开发商和持有者Recurrent Energy已成功获得贝莱德集团5亿美元投资,助力公司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开发优质项目。
申请版本全文档案显示,海南钧达计划将上市募集资金用于兴建一个年化产能约为5GW并预期将于2025年年底开始商业生产的海外光伏电池生产基地。目前海外工程位置为初步決定,公司一直积极探索海外工厂位置(包括阿曼)的可能性,尚未最终确定。
据统计,多家主要光伏企业2023年在建及投产的N型电池总产能达到542GW,其中TOPCon电池产能498GW。行业落后产能出清的同时,各家头部电池企业却在逆势扩产,准备在新一轮的洗牌中脱颖而出,争相占据先发优势高地。
不过,拓展海外市场存在重重挑战,由于设备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生产人员及零部件供应链,设备商海外建厂需要解决海外生产人员价格高以及数量少的问题。而且,虽然P型电池产能逐步出清,N型电池将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各大厂商持续扩产之下,仍然存在产能过剩隐忧。
(文章来源:财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