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皆在科技股”的雷志勇发新基了,新产品能否走出滑铁卢?,深南电路最新消息,002916最新信息

《 深南电路 002916 》

涨停原因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财务数据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成败皆在科技股”的雷志勇发新基了,新产品能否走出滑铁卢?
2025-04-23 09:32:00
财联社4月23日讯(记者吴雨其)近日,公募基金市场迎来新一轮产品发行潮。
  在一众新基金中,摩根士丹利基金推出的大摩景气智选尤为引人注目——该产品由2024年度权益类基金冠军经理雷志勇执掌,主打“稳健成长”策略。
  不过,光环之下,这位明星基金经理的近期业绩波动与持仓结构调整,也让市场对新基金的未来表现多了一层审视。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冠军标签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流量,也带来更高的期待——而投资的世界里,过去的成绩单从来不是未来的保证。”
  雷志勇的新基能否打破这一魔咒,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新基亮相能否扭转颓势?
  据发行公告显示,大摩景气智选将于4月21日至5月14日公开发行。作为一只混合型基金,其投资目标是通过自下而上的选股方式,挖掘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业绩比较基准设定为“沪深300指数收益率×85%+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税后)×15%”。如此来看,这或是一只覆盖全市场的主动管理型产品,与雷志勇此前专注科技与数字经济的风格略有不同。
  其基金经理作为去年权益冠军,也为该基金增添了吸引力。公开资料显示,这位北京大学计算机硕士出身的基金经理,曾在中国移动、东莞证券、南方基金等机构任职,2014年加入摩根士丹利基金后,逐步从研究员晋升为权益投资部总监。2024年,其管理的大摩数字经济以69.23%的收益率摘得年度冠军,远超第二名,成为当年最大黑马。
  然而,2025年以来的市场环境对雷志勇并不友好。截至4月21日,他管理的3只基金中,仅大摩万众创新实现浮盈,其余两只年内收益率为负。其中,代表作大摩数字经济A净值下跌7.56%,在同类4575只基金中排名第4230位。业绩的剧烈波动,让市场对其新基金的稳定性产生疑虑。
  成败皆在科技股,规模激增面临业绩压力
  尽管曾经的冠军基大摩数字经济近期表现低迷,其规模却在2025年一季度逆势增长。根据一季报披露,截至3月31日,该基金合计规模达52.33亿元,相较于2024年底的29.34亿元大幅增加。规模的扩张或许源于投资者对雷志勇历史业绩的信任,与规模增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近3个月该基金收益率为-15.06%。
  从持仓结构看,雷志勇的“成败皆在科技股”。2024年,他凭借重仓新易盛歌尔股份水晶光电等AI算力与消费电子龙头股,斩获超额收益。
  但2025年以来,这些标的集体遭遇滑铁卢:新易盛年内跌幅近30%,生益电子跌近40%,消费电子板块受贸易战关税冲击,多数重仓股跌幅超过20%。即便是年报中披露的隐形持仓,如浪潮信息光迅科技等,也普遍表现疲软。
  4月21日,大摩数字经济一季报披露,前十大重仓股包括英维克润泽科技科泰电源蓝思科技海光信息新易盛胜宏科技潍柴重机歌尔股份水晶光电,合计占比38.73%。
  从变动看,科泰电源蓝思科技胜宏科技潍柴重机新晋到重仓股行列中,而中际旭创沪电股份生益电子深南电路则退出了前十大重仓股。
  与2024年年报相比,持仓结构并未大幅调整,但个股表现分化显著。即便是一季度新增或保留的标的如海光信息润泽科技,年内涨幅也仅勉强持平,未能对冲组合整体下行压力。这种“坚守科技赛道”的策略,反映出雷志勇对AI长期逻辑的坚持,但也暴露出其对短期市场风格切换的误判。
  耐人寻味的是,雷志勇在2024年年报中曾明确表示看好2025年AI的投资机会,但市场走势与其预判明显背离。与此同时,大摩万众创新的收益获正则得益于军工板块的反弹。该基金重仓的菲利华洪都航空等标的年内涨幅显著,印证了市场风格从成长股向周期与防御板块的切换。
  这种“左右互搏”的局面,暴露出雷志勇投资框架的局限性:过度集中于单一赛道(如AI)可能导致业绩波动加剧,而不同产品间的策略差异则依赖市场风格的轮动。对于新基金而言,全市场选股的定位或许能分散风险,但如何平衡行业配置与选股能力,仍是关键挑战。
  指增发行热潮起
  截至目前,4月全市场共有114只新基金启动发行(按认购起始日计算),其中80只为指数基金,24只瞄准指数增强策略。相比之下,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略显冷清,仅有8只混合偏股基金同期发起。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指数增强基金发行规模同比激增,反映出投资者对低费率、透明化工具的偏好。
  这一趋势与近年来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剧、行业轮动频繁的背景下,主动基金经理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显著增加。以雷志勇为例,尽管其2024年凭借押注AI赛道大获全胜,但2025年的风格切换却让其措手不及。与此同时,量化策略的兴起也进一步挤压了传统主动管理的空间。
  回到雷志勇的新发基金上,若其“自下而上选股”策略能有效挖掘被低估的成长股,仍可能创造超额收益。但问题在于,当前市场对基金经理的容错率极低——一旦重仓板块调整,规模与业绩的负反馈可能迅速形成。
  一位基金研究员向财联社记者表示,雷志勇的新基金发行,恰逢其职业生涯的微妙时刻。一方面,年度冠军的光环仍在,规模增长显示部分投资者对其长期能力的认可;另一方面,近期的业绩滑坡,也让市场警惕“冠军魔咒”的重演。
  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这只新基金需要权衡多重因素:全市场选股能否分散单一赛道风险?雷志勇能否在AI之外拓展能力圈?这些问题尚无明确答案,但可确定的是,在波动加剧的市场中,任何基金经理都需证明其策略的持续有效性。
(文章来源:财联社)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