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一线调研:专利变红利,银行加速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探路者最新消息,300005最新信息

《 探路者 300005 》

涨停原因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财务数据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财经分析】一线调研:专利变红利,银行加速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
2024-09-03 16:40:00


  新华财经上海9月3日电(记者王淑娟)上海是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先行者和探路者,目前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居全国前列。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聚焦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企业贷款需求,银行如何重塑评价体系、畅通企业的融资渠道?

  近期,记者调研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看在沪银行如何创新机制和产品服务,让“知产”变资产,专利变红利,用金融力量助推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落地生金”。
  盘活知识产权,助力科技企业走出融资困境
  上海音乐厅平移与顶升、浙江三门千年古樟平移、上海玉佛寺大雄宝殿平移与顶升工程……这些都是上海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年来完成的代表性工程。近日,记者走进上海天演建筑物移位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平平无奇的办公室里,坐的都是擅长给建筑物平移的“技术大咖”。
  天演移位是一家专门从事建筑物移位的特种专业公司,在行业内处于龙头地位,具有文物保护设计资质及建筑物平移纠偏、顶升、结构补强、文物保护施工资质。尽管年营业收入超过2亿元,新项目还在不断施工,但受市场环境影响,该企业近年来也遇到了应收账款激增等难题,因此现金流十分紧张。
  “如果没有银行贷款,那将寸步难行,现金流压力太大了,这两年来,应收账款太多。”天演移位创始人蓝戊己说。
  没有厂房也没有生产线,缺乏抵押物,如何从银行贷款?“供应商的货款要结算,但项目的应收账款越来越多,每个月包括员工工资、房租等成本支出要250万元左右,2022年最困难的时候真的已经弹尽粮绝,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蓝戊己告诉记者,那时候资金最困难的时候,还被供应商起诉,冻结了银行账户,企业进入“至暗时刻”。按照金融行业的传统产品,企业已不具备融资条件,甚至担忧的是此前的贷款还面临抽贷的风险。
  就在那个时候,兴业银行上海分行通过园区的介绍,上门探访天演移位。一开始,蓝戊己并不抱有希望。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综合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后,建议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质押的方式申请贷款。
  “发明专利能用来申请贷款?”蓝戊己没想到,企业拥有的40多个发明专利也可以变成“资产”。最终,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为该企业办理了1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此同时,该笔贷款还可以申请财政贴息50%,有效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从接触到贷款落地,仅历时一周,这一笔“雪中送炭”的贷款不仅帮助天演移位及时摆脱困境,也为企业后期得以中标项目大单奠定了基础。
  完善生态建设,知识产权“贷”动创新发展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为了科技型企业的新选择,越来越多银行通过知识产权“贷”动企业创新发展。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面临着变现难、额度上限偏低等问题,还需完善生态建设。
  上海正加大力度做好知识产权金融的生态建设,帮助更多科创企业将专利由纸变成钱,助力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今年1月,上海印发《关于促进上海市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围绕加大知识产权金融资源供给等三方面提出10条指导意见,包括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风险“前补偿”试点等多项具体举措。
  让企业“躺”着的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变成“真金白银”,以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为例,截至2024年6月末,该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余额12.24亿元,涉及户数190户,规模位居上海地区股份制银行首位。
  兴业银行上海市中支行客户经理周昕镭表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解决了企业因缺少传统的抵质押品而导致的融资难问题。这几年,我们办理的相关业务越来越多。科技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研发获得的专利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但很多企业不了解,我们也在通过银政合作、园区合作等模式,触达更多科技型企业,有效盘活知识产权,助力科技企业走出融资困境。”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财经分析】一线调研:专利变红利,银行加速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探路者最新消息,300005最新信息

sitemap.xml sitemap2.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