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深圳经济特区四十余载发展史,一步一个脚印迈向现代化的足迹清晰可见:GDP从建市之初的1.97亿元到超过3万亿元,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里诞生了市场经济奇迹;从“三来一补”起步到全面构筑“20+8”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持续勃发,让经济中心城市拥有迈向全球城市的硬核底气;从仅有一名工程师到人才总量超679万,鹏城齐聚天下英才,支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
动力强、质量优、有“新”意,这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签。开启新征程,锚定新目标,深圳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徐怀许懿
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
静静的深圳河,在时光流转间,见证着一座城的巨变。
历史资料记载,1980年建立特区前,深圳城市人口仅1万,农业人口约30万,主要经济以农业和渔业为主,水果、蔬菜、海鱼、生蚝是当年的深圳特产。
改革开放转动了小渔村“命运的齿轮”。40多年间,深圳崛起成为一个经济总量居全国前三、亚洲第四、全球前十的城市。2023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1779.01万,创历史新高,地铁客运量屡破千万人次大关。
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的持续攀升,支撑深圳作为现代大都市的动力、活力与辐射力。
越来越多的港企落户深圳。前海港企服务总站运营仅半年,接待港人港企超100家次,落地港企超30家。
越来越多全球首店选择深圳。华南首家Costco正式开门迎客,宜家家居中国大陆首家设计订购中心开业……全球“好物”如潮水般涌入。
越来越多的货物经深圳出海。今年上半年,深圳进出口2.2万亿元,同比增长31.7%,占全国、全省的比重分别为10.4%、50.4%。
越来越多的旅客在深圳交融。今年上半年,累计1.13亿人次经深圳口岸出入境,同比增长78.9%。
越来越多的外宾来深圳交流。今年以内,18位外国领导人“打卡”深圳。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访问时感叹:“以深圳为代表的城市已成为高质量发展典范。”
以
比亚迪新能源车为代表的“深圳造”畅销海外;全球首个红树林中心落户鹏城;全球58个国家的93个城市与深圳缔结友城情谊……深圳的国际范儿日渐鲜明。
时至今日,深圳的街头巷尾仍留存有“渔村”印记,但在修旧如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村落边,是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是拔节生长的“黑灯工厂”、是居民抬脚可及的社区图书馆、是相信“闯”“创”“干”能带来幸福生活的深圳人。
深圳现代化的进程,伴随着深圳人打拼的步伐,铿锵向前。
从荔枝之乡到中国硅谷
岭南鹏城,气候温润,每到盛夏时节,荔枝漫山遍野,释放怡人香气。
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荔枝成为吸引国内外客商的重要载体。1988年,深圳市政府决定,每年举办一届“荔枝节”。从此,“荔枝之乡”以荔枝为媒、文艺搭台,唱经贸戏,持续开办十届,成为不少深圳人独特的历史记忆。
1998年,顺应高新技术发展需求,深圳“荔枝节”转变为“高交会”。以会兴产,以会兴城。高交会撬动的科创种子,在深圳生根发芽,逐渐形成了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生态系统。
有研究文章在分析美国硅谷的成功密码时曾这样总结:工程师数量集中、创新转化速度快、研发费用投入占比高、市场面向全球、浓厚的创新氛围。
当下,深圳展现出了比肩硅谷的气质。
企业密度高:深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2.47万家,包括华为、中兴、腾讯、
比亚迪、大疆等企业立足深圳、服务全球。
研发投入大: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5.81%。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94.9%,居全国第一。
高端人才多:颜宁、沈向洋、徐扬生、高文等“大咖”云集深圳;全市各类人才超679万人、高层次人才2.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累计超20万人。十年新建高校8所,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
转化链条短:在光明科学城,创新创业的物理距离被压缩到了一栋楼。楼上科研人员开展“从0到1”的基础研究、楼下创业公司将科研孵化成“从1到N”的产品,创新、创业完成“双向奔赴”。
创新成果多:“三天一层楼”是“深圳速度”的生动诠释,而今,“一天51件发明专利”成为深圳新标签。
从“荔香满鹏城”到“科技土特产”,深圳完成了从农业经济向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工业经济转变。
当下,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圳依然是排头兵:当
机器人“插上翅膀”,大疆的无人机畅销全球;当燃油车拥抱新能源,
比亚迪的电动车驰骋海外;当虚拟电厂与AI“跨界组CP”,城市能源运转从此有了智慧的“大脑”……曾经依靠原材料加工起步的深圳,在向“新”而行的征程中,已然走在前列。
从改革前沿到示范之区
深圳奇迹何以发生?这背后离不开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深圳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的改革开放史。蛇口港、莲花山、前海石……深圳处处都是改革开放所留下的浓墨重彩印迹。
新中国土地使用权拍卖“第一槌”、新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声交易钟声、“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深圳时时都在勇当改革“
探路者”。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近年来,深圳接连出台包括《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等在内的一系列重磅政策措施,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推进战略战役性改革,加快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奋力攻克改革长征中的“娄山关”“腊子口”。
从率先推动个人破产制度“破冰”并稳步前行,到出台并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改革;从深圳证券交易所全面实施注册制改革,到试行二三产业混合用地;从探索“工业上楼”,到集中连片区域开发建设……过去几年,深圳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居全球科技创新集群第二;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战略平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因创新浓度之高而备受瞩目;
连续4年获评全国工商联“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过去5年完成新增基础教育学位68.4万个、病床位1.86万张,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60.65万套(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486.19亿元,正式成为内地第5个消费破万亿元城市,也是最年轻的消费破万亿元城市;
……
改革,为深圳激发出磅礴发展能量。
面向新时代,深圳将矢志不渝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探路,把先行示范区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提供更多确定性,并将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展现更大作为。
数读
●2023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4.85万亿元,增长4.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1万亿元,增长6.2%
●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9%
●2023年深圳市进出口3.87万亿元,增长5.9%,占广东省进出口总值的46.6%
拉动全省外贸2.6个百分点
●规模创历史新高,居内地城市第2位。
其中出口2.46万亿元,增长12.5%,规模连续31年居首位
案例
跑出AI加速度,建设“全域全时应用场景体系”
前海湾畔,AI风劲。9月4日,香港大学青年科创学院(下称“港大青创学院”)在深圳前海正式开园,首批11家初创科技公司进驻,为深港两地科创发展合作再注
新动力。
“我们觉得入驻港大青创学院是个非常好的契机。公司将以前海为基地,重点拓展人工智能的培训业务和咨询业务。前海拥有大量的高质量企业和极大的用户人群,十分便于这两项业务的顺利开展。”香港大学Stellaris AI Limited CTO宁立博士表示。
就在一个多月前,深圳刚刚发布“十大人工智能集聚区”,前海湾便是其中之一。成长于此的思谋科技已成为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为千行百业输送“数字工人”。
以IC载板质检为例,深圳思谋科技推出的ADC智能缺陷检测与分类平台,成功助力集成电子电路行业解决质检难题。目前,该方案已获得业内认可,并落地国内头部PCB厂商。“ADC平台为PCB产品的缺陷智能化检测及分类提供准确、稳定的能力,检出效率可提升3倍,释放60%—80%人工成本压力。”思谋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为国内某顶级集成电路企业打造的IC载板质检方案,实现了超100种缺陷检出,过滤率最高超过60%、准确率超过90%、关键缺陷零漏检,每日帮助现场过滤图片数超100W+。
无论是聚焦前海还是放眼整个深圳,AI产业都遍地开花。据统计,去年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增长超20%;“十大人工智能集聚区”聚集了20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
面向未来,深圳将加速建设“全域全时应用场景体系”,以“AI产业化、产业AI化”为主线,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等融合创新,全力争创全栈创新先锋、智能产品先锋、数据跨境先锋、场景应用先锋、智能驾驶先锋“五个先锋”,加速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亲历
在“天空之城”
追逐飞翔梦想
当多翼创新的创始人王洋谈及低空经济,他眼中闪烁的是对未来无限憧憬的光芒。这位低空交通领域的探索者,见证了深圳“天空之城”从无到有的奇迹。
“飞翔,是享受自由的最高境界,我们都有飞翔的梦想,我想要像钢铁侠那样飞。”这是王洋从小的梦想。攻读自动化专业的他后来被低空自动驾驶、低空数字战场等智能技术深深吸引,心中开始萌生了新的设想:这些低空智能航行技术是否适用于低空的载人载货和巡检巡逻,为祖国的民生和生产赋能?
2015年,还在美国工作的王洋回国开启了创业之旅。
在“创新之城”的支持下,王洋快速组建了多翼创新的核心团队,锚定“低空智能调度和低空自动驾驶”这一关键技术板块。
2023年10月,多翼创新在深圳市龙华区建成了国内首个无人机智慧空港作为低空公共起降场示范,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低空经济产教融合基地,并于2024年与深圳市龙华数据有限公司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研究院合作共建龙华区低空经济示范项目,为全国城市低空智能航行系统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板。
如今,多翼创新已成为行业领先的低空智能航行技术提供商,目前已为全国多地的城市低空基建项目,以及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央国企提供了低空智能航行系统,相关技术成果经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组织行业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这正是深圳不断编织“低空创新之网”的生动缩影。在深圳市、区各级政府政策的引导扶持和支持下,政企合力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提挡加速。
目前,深圳已有超1700家无人机企业,其中包括无人机研发制造企业、低空应用企业,年产值近千亿元。全球每卖出10台消费级无人机,就有7台是“深圳智造”;每卖出10台工业级无人机,就有5台来自深圳。
未来,满载期许和目标,又充满变化。随着城市空中交通在全球领域的不断发展,深圳将迎来低空经济发展的蓝海。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