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青海省西宁市发布消息,当地湟中区第一中学两名初中生上月因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死亡。公告称,当地流调监测显示,尚未发现有相关症状的师生,正开展疫苗应急接种。次日,北京疾控发布消息,称国内流脑发病率已降至较低水平,呼吁公众及时接种疫苗。值得关注的是,青海当地并未通报死亡患者是否接种或接种何种流脑疫苗,也未通报患者感染的菌群。
北京疾控介绍,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是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动作产生的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播的,因病原体的外界生存能力较弱,间接传播的机会很少。但密切接触,比如同睡、拥抱、亲吻、哺乳等,易导致两岁以下婴幼儿发病。
此次通报的两例病例,死亡时间相距较长。据介绍,病例1在6月5日晚因病抢救无效死亡,病例2在6月26日中午抢救无效死亡。通报称,流行性脑膜炎属于乙类传染病,潜伏期为1-7天,6月5日,病例1出现症状死亡后,其所在学校在省市区疾控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6月8日,病例2咽拭子采样结果为阴性,至6月25日病例2出现症状,两个病例间隔跨度为20天。
当地还通报,湟中区卫生健康局组织省市疾控专家召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应急接种分析论证会,按照专家意见制定了应急接种方案。目前,疫苗接种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流脑为乙类传染病,在国内报告的发病率一直较低。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2023年至2024年5月期间,每月流脑发病数在个位数至二十余例不等,仅2024年1月和2023年3月各报告1例死亡病例。但从全球情况看,流脑仍是一个需要警惕的传染病。有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流脑病死率超过10%,致残率高,疾病负担严重。
业界普遍认为,2007年国内将A群流脑疫苗和A+C群流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等举措,使得流脑发病率快速下降。不过,也有研究提示, 一些人群尚未接种流脑疫苗、现有的疫苗产品也需要更新,需要警惕。
来自宁夏医科大学和宁夏疾控的调查显示,当地脑膜炎奈瑟菌携带率随年龄增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14-19岁人群携带率最高(5.21%),研究解释,此年龄人群多为寄宿制中学生,集体生活时间较长,而且未享受免费脑膜炎球菌疫苗接种政策,大多数未在适年时期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安徽疾控的调查也显示,无免疫史的儿童青少年带菌率高于有免疫者,同时提示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青少年流脑疫苗接种间隔较长,体内抗体水平下降,隐性感染增多。
此外,国内流脑流行的血清群也在变迁。《中国脑膜炎球菌疫苗预防接种专家共识( 2023 年版)》显示,2000年以前中国流脑流行以A群流脑病例为主,B、C和W群流脑病例极少报告,但目前中国流行的菌群呈现多元化流行特征,A、B、C、W、Y、其他和不可分群均有一定占比。
“流行血清群脑膜炎奈瑟菌的出现可使原有的疫苗失去免疫保护效力,需考虑优化疫苗免疫预防策略。”文章强调。
需要注意的是,就此次报告的两例死亡病例,当地并未通报患者是否接种或接种何种流脑疫苗,也未通报患者感染的菌群。
结合前述情况,近几年业内也在探讨免疫规划内疫苗对流脑血清群覆盖不足的情况。目前可免费接种的只有A群流脑疫苗和A+C群流脑疫苗两类,此外还有覆盖多个血清群的自费疫苗供家长选择。主要产品包括: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ACYW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等。不过部分自费流脑疫苗目前价格较贵,可及性尚待提高,随着国产产品上市,业内也在呼吁及时更新国家免疫规划,将多价流脑疫苗等产品纳入其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前述专家共识提到,近年来,中国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占主导优势。国际上已广泛应用多种类型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但中国目前尚无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获批上市。公开报道显示,去年7月,
智飞生物旗下重组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Ⅰ期临床试验。
在西宁市通报死亡病例次日,北京疾控发布健康提示。其建议,流脑的传染性比流感弱得多,可通过接种疫苗,保持空气流通,必要时预防性服药等措施有效防控流脑。
北京疾控还建议,按预防接种人员提示,及时接种流脑疫苗。尽量不带儿童到拥挤的环境,尤其是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勤洗手,咳嗽、打喷嚏时应遮住口鼻。均衡饮食,避免吸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以增强抵抗力。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冬季也应定时开窗通风。密切接触过流脑患者的人,应按医务人员建议进行预防性服药。
此外,到流脑流行的地区或正在暴发流脑疫情的地区旅行、留学或工作的人群,出发前应接种流脑疫苗,美国、英国、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等国家要求需接种完 ACYW135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者方可入境。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