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获得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A股公司来了!10月20日晚间,
中国石化、
招商蛇口、
牧原股份、
嘉化能源等超20家上市公司宣布获得银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按披露上限计算,涉及贷款金额累计已超百亿元。此前一行一局一会下发通知,明确首期3000亿元回购增持再贷款进入落地阶段,年利率1.75%,期限1年,可视情况展期。这为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了低成本的增量资金支持,有助于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稳定市场预期。
23家公司率先行动 具体来看,首批参与回购增持贷款的上市公司包括
中国石化、
招商蛇口、
招商轮船、
招商港口、
中远海控、
中远海发、
广电计量、
迈为股份、
兆易创新、
威迈斯、
嘉化能源、
温氏股份、
福赛科技、
阳光电源、
山鹰国际、
通裕重工、
牧原股份、
中国外运、
中远海能、
中远海特、
东芯股份、
力诺特玻、
玲珑轮胎等23家公司。
其中,A股首单回购贷款、增持贷款分别花落
招商蛇口、
中国石化。据了解,
中国石化控股股东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与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授信协议,据此获得7亿元的授信额度用于增持计划。
招商蛇口则获得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提供的不超过7.02亿元的贷款额度,用于公司的股票回购项目。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有3家上市公司获得超过10亿元的贷款额度,分别为
牧原股份、
温氏股份、
中远海能。
其中,获得贷款额度最高的为
牧原股份,公司公告显示,
牧原股份与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阳分行(以下简称“
中信银行”)签署了《人民币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合同》,
中信银行将为公司提供24亿元的贷款资金专项用于公司股份回购。
其次为
中远海能。据了解,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于2024年10月18日向公司间接控股股东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海运集团”)出具《贷款承诺函》,同意为中远海运集团增持公司A股股份提供专项贷款支持,贷款金额最高不超过13.58亿元。
另外,
温氏股份已与中国
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分支机构签署了《流动资金借款合同》,借款金额不超过10亿元(含本数),借款利率不超过2.25%,借款用途为回购公司股票,借款期限为1年。
首期额度3000亿元 就在两天前,10月18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
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两项政策工具,已组建专班,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文件正式发布实施。当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其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据了解,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年利率1.75%,期限1年,可视情况展期。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适用于不同所有制上市公司。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以下简称“21家金融机构”)按政策规定,发放贷款支持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和增持。
对于相关政策工具的迅速落地,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对A股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发展都有积极影响,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近期,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互换便利两项创新工具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热点。诸海滨表示,互换便利工具的逆周期调节特性,在股市低迷时增加金融机构买入意愿,在股市好转时减少买入,有助于平滑市场波动,稳定市场预期。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为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首期额度为3000亿元,利率为1.75%,有效激发了低估公司的增持热情。政策工具有助于提升优质公司在股票回购和增持上的能力与动力,推动上市公司提高经营质量和投资价值,提升资本市场信心。
回购增持意愿增强 今年以来,沪深两市共披露上市公司回购计划1309单,计划回购金额上限合计1750亿元;共披露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增持计划918单,增持金额合计上限611亿元。
从实际回购情况来看,年内共有超2000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回购,回购金额居前的分别为
药明康德的30亿元,
海康威视的28.94亿元;
通威股份、
三安光电等回购20亿元;
宁德时代、
顺丰控股、
宝钢股份等其余7家上市公司完成超过10亿元的回购。
股东增持亦是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的重要工具之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发布增持计划公告的公司超过600家。从增持金额上限看,
通威股份、
荣盛石化的控股股东以20亿元并列第一。
从上市公司公告来看,增持回购的原因,均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同时提升投资者信心,切实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适时进行股票回购,有利于优化资本结构、稳定或提升股价、增强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有利于上市公司长期健康发展。大股东增持通常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他们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有利于改善投资者信心。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