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哪吒爆火启示:电影产业需要耐心资本,光线传媒最新消息,300251最新信息

《 光线传媒 300251 》

涨停原因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财务数据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评论丨哪吒爆火启示:电影产业需要耐心资本
2025-02-13 09:03:00



  特约评论员陈白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据媒体报道,截至2月11日晚,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90亿元,成为中国影史上第一部90亿票房电影,暂列全球电影票房榜第27名、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第6位。
  第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时人们还在感叹“国漫崛起”,时隔五年之后,《哪吒2》以精良的制作、紧凑的结构和爆燃的故事,已经使得其超越国漫的框架,成为中国影史上最成功的作品。
  与业内试图和主创团队绑定以分担风险的一般模式不同,穿透《哪吒2》的股权结构可以发现,主要投资方还是光线传媒本身。资本市场也对此给予了正面反馈:与票房飙升同步的是该片出品方光线传媒的股价。2月11日,光线传媒报收20.10元/股,涨幅20.00%,总市值达到589.66亿元。近五个交易日,该公司累计涨幅超过110%。
  这部电影的成功是有必然性的,在电影的每一个细节中,观众都能够看到整个电影团队的努力和诚意:资方给予了导演团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打磨作品,而导演饺子和他的制作团队更是五年专注磨一剑,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现象级大片——无论在视觉效果、制作水平还是故事框架和深度隐喻上都充满了想象张力。
  而再对比同档期的电影可以发现,在《哪吒2》爆火背后,是中国电影产业资本运作的深层变革正在发生——“流量+IP”决定一切的时代正在逐渐过去,观众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不愿意为只有流量和IP、内容却空洞无物的电影买单,唯有好作品,才能使得电影产业焕发生机。
  前几年,国内电影市场曾一度陷入“流量+IP”为王的资本迷局中。彼时市场对于流量明星的追捧热潮刚刚兴起,一些资方认为掌握了流量就掌握了商业密码,甚至形成了“速成爆款”的执念,催生了“30天剧本、60天拍摄、90天回款”的畸形模式。特别是在2016-2018年间,有的影视公司为争夺明星资源开出天价片酬,这种涸泽而渔的逻辑甚至导致了诸如“抠图电影”等令人咋舌的荒诞现象。一些资方的追逐流量、赚快钱的思维不仅造成部分影片内容质量的大幅度滑坡,助长了不良循环。在“顶流”有限的档期和天价的片酬面前,一些制作方被迫压缩创作周期,艺术品质让位于票房对赌,第一属性本应该是文化创意产品的电影,也在相当程度上被异化。
  而这种工业化流水线产出的低质量内容,无疑已经无法满足拥有越来越高审美需求的电影观众。2019年以来影视产业寒冬的现实,实际上就是前期“唯流量论”的速成商业模式反噬产业的必然结果。电影产业过去这些年始终难以真正走出困局,固然有人们消费习惯此前因为新冠疫情产生一定改变的因素,但说到底还是因为没有好作品让观众愿意走进电影院。对于观众来说,在电影院花费了时间和金钱,体验却还不如刷短剧,那横店走向“竖店”,本质上就是消费者在尝试用脚投票来反抗投资方的快钱逻辑。
  事实上,电影产业天然的结构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反短期思维的产业。从电影生产周期来看,从剧本选择到选角、拍摄乃至后期的宣发,每一个步骤往往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且难以被标准化。动画电影尽管没有选角的压力,但时间可能要求更长,从剧本创作、角色设计、分镜绘制到特效制作,每一个环节不仅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还需要创意和想象力的加入,而创意是无法讲求效率的。这种产业结构是天然排斥只想赚快钱的短期资本的,那种“流量明星”就是票房保障的思路,已经被彻底证伪。
  从这个角度来说,2025年或将成为中国电影行业从流量快钱逻辑回归到精品制作逻辑的关键转折之年。在流媒体冲击影院、AI重构制作的今天,电影产业目前的当务之急,其实反而是尽快回归到“好作品才有好票房”这样的基本常识和产业本身的客观规律上来。而从投资逻辑的角度来看,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电影产业想要实现基业长青,当下最为需要的,是有能力发现好内容、并愿意相信和等待的资本。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评论丨哪吒爆火启示:电影产业需要耐心资本,光线传媒最新消息,300251最新信息

sitemap.xml sitemap2.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