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记者陈诗昂朱娟闫文瑞程帅星文朱哲李博摄影冉衡剪辑】12月10日上午,郑州龙子湖畔,2024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论坛拉开帷幕。
本次论坛是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24中国品牌论坛分论坛,权威学者、知名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嘉宾齐聚郑州,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开展深入探讨,交流改革创新经验,探索未来发展路径。
此外,本次论坛还发布了2024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案例。
当天下午,“聚焦前沿、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化万物、智赋未来,AI产业助力高质量发展”两场主题对话会接力,与会嘉宾深入探讨新技术、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和发展。
【盛会启幕】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与会嘉宾表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不断催生
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前沿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以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观点碰撞】 主旨发言和主题分享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开展深入探讨,交流改革创新经验,探索未来发展路径。
科学技术部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邢怀滨 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背后离不开技术革命性的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
为了有效推进这一进程,须奠定高质量科技供给的基石,通过强化前瞻性的科技布局,确保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的持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
动力源泉。
同时,要紧扣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主线,紧密链接创新链与产业链,促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协同共进,并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短板,构建涵盖政策、技术、人才和金融等全方位的支持体系。
此外,绿色转型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须加快绿色科技创新步伐,推广先进绿色技术,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工艺、材料和产品,为生产生活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并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需要协同推进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新领域、新赛道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市场信用等基础制度,确保生产要素能够顺畅流向新生产力领域。
最后,人才队伍建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实保障,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并深刻认识到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不仅包括科学家和科研人才,还涵盖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长史丹 新型工业化是新质生产力的实现形式。为了适应工业发展新趋势,需要对传统工业化理论进行修正和创新。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要回归到工业技术本身,数据要素是否有效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是数智化转型标准之一,绿色低碳成为工业发展的道路选择,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服务化应成为判别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核心标准。
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升级要有新的方向和目标,不再适用采取第三产业占比标准,应以产业的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为标准,产业发展形态也会呈现多元性,融合化和平台化所生成的产业业态会快速增长,政府要适当引导支持,只有用新型工业化的理论为支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贯彻保持制造业的占比基本稳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方针。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
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并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同时,以科技创新提高人民生命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以科技开放合作带动我国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进一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我国有四个发力点:一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四是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环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胡坚波 当前,信息通信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群体突破。信息通信技术仍然是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领域,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驱动经济社会变革的主力量。
数字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方面推动全过程效率提升,数字技术极大提升我国工业领域劳动生产率,2023年达23.3%,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达33.8%。较2002年,劳动生产率提升了四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了三倍。
另一方面,推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数字技术与传统行业、低技术产业的深度结合,重塑发展优势;数字技术加速我国研发创新和产业化进程,创造发展历史机遇,在整体上实现传统和新兴产业并进,低中高技术产业齐升。
中电数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韩光 数据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数据要素已经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日益成为国家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先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速数据要素化治理,实现市场化配置。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包括数据治理、数据交易、数据服务等领域,数据要素化要将数据资源与数据应用进行解耦,把数据资源加工成数据初级产品,通过完善数据确权、定价、流通、交易等机制,激发数据要素活力。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卓兴建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新”。中铁装备始终坚守自主创新,近五年研发投入占比持续保持在8%以上,成功打造了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研发平台,研发人员占比高达45%。
凭借深厚的创新底蕴,集团成功突破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出一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高端产品。
在发展质量方面,中铁装备坚持改革与创新两条主线,深入推进企业管理变革,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与省内优质企业携手共进,实现了盾构机产业链的多元化发展。
海尔集团卡奥斯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政企事务总经理官祥臻 工业互联网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
驱动力量。卡奥斯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主线,赋能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 经过了七年的沉淀,已成为工业互联网的第一品牌。
当下,每个企业都需要与时间赛跑,尽快落地AI战略,而AI战略实现的关键是企业的“高质量数据”。
企业数字化转型必须做出三点改变:一是从传统企业到生态企业,二是从企业数字化到数字化企业,三是从零和博弈到共创共赢。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有清晰的转型战略、数字化顶层架构的设计、明确数字化的突破口。
同时,工业互联网新生态需要政府、平台、企业三方联动。
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戈杨 时空智能将成为人工智能之后的又一大重要能力,将和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一起将人类带入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它可以帮助机器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获取精确的空间和时间信息,并帮助机器进行计算,让机器获得“时空智能”,从而进行自主决策。
千寻位置,将力争成为全球最大的时空网运营和提供商。未来,千寻位置将持续构建北斗时空智能新质生产力“生态圈”和“朋友圈”,与各方一道加速智能化进程,以时空智能共创数字中国。
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 当前,人形
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人形
机器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瞻领域,先进的人形
机器人是实现工业规模化落地的基础,工业制造有望成为人形
机器人首个大规模应用的领域。
【案例发布】2024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案例发布 新发展阶段,各地各部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培育
新产业集群,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的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会上,2024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案例发布,中铁装备、
比亚迪、宇通集团、千寻位置、优必选科技等20家企业入选。
具体获奖企业名单如下: 重点央企5家: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
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中电数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知名企业4家: 百度集团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京东集团
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
创新企业11家: 卡奥斯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科大讯飞羚羊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
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润泽智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数字基地出版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高巨创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光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嘉立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为何在郑州?】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何这场会议会在郑州召开?
![](/web/img.php?http://np-newspic.dfcfw.com/download/D24660897475301632897_w1268h845.jpg)
实际上,翻开《人民日报》,12月9日头版文章《河南郑州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就有答案——
在郑州,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1秒钟双精度浮点运算达10亿亿次;
宇通客车试验室,车载电池被置于大火上燃烧,电池不起火、不爆炸;
汉威科技,柔性触觉传感器为
机器人披上“电子皮肤”……
在中原科技城,黄河实验室、墨子实验室等省实验室建成投用,部分科创已有突破性进展;北龙湖畔,北大、哈工大、北理工等一批高校的郑州研究院落地,已引育一大批高层次人才队伍;郑州智能传感谷、中原量子谷、中原算力谷,均已发力起势……
当下之郑州,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滩占先新兴产业、高位嫁接传统产业,近年来实施“创新驱动、强基提链、数字赋能”等八个专项行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星火”,已在郑州“燎原”催生、壮大一批科技型企业。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在郑州,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为发展新引擎。”
创新主导,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郑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02.7亿元,同比增长5.5%。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4.7%、13.0%。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郑州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