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img.php?http://webquoteklinepic.eastmoney.com/GetPic.aspx?nid=1.600085&imageType=k&token=28dfeb41d35cc81d84b4664d7c23c49f&at=1)
老字号中医馆
同仁堂,正在筹划旗下第四家公司上市。
在此之前,
同仁堂集团已有三家公司上市。在不少投资者还没搞清这三家公司定位的时候,
同仁堂又端上了一盘新“菜”。
6月28日,北京
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同仁堂医养”)递表港交所,
中金公司为其独家保荐人。
从公司名字叫“医养”就可窥见,这次
同仁堂公司打算聚焦于“中医医疗服务”。要知道,此前三家上市公司定位都以“卖药”为主,虽然每家手握的核心产品略有不同,但本质都离不开卖祖传秘方“安宫牛黄丸”。
而这次
同仁堂医养聚焦“服务”,与其出身有关。
同仁堂医养创立于2015年3月,前身为
同仁堂集团旗下的投资平台。2019年9月之后,
同仁堂集团对其增资240万,并将其发展方向改为“医养”。
之后5年时间里,
同仁堂医养充分发挥了投资基因,共收购了11家线下自有医疗机构,并参与管理了9家线下医疗机构。
为统筹这些医疗网点,
同仁堂医养在2020年成立了一家互联网医院。借这家互联网医院平台构建起一个
线上线下联动的医疗服务网络(OMO),既“连锁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的三级分诊体系,再搭配上会员服务计划进行商业转化。
然而,在整个商业模式里,除了互联网医院为
同仁堂医养自建之外,其余都是通过不断收购扩张的模式来创造效益。这引发不少投资者质疑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从业绩情况来看,2021至2023年,
同仁堂医养分别实现收入4.7亿元、6.97亿元和8.95亿元;年内利润分别为-679.3万元、-1466万元及4459万元。其中,2023年扭亏为盈的关键在于,
同仁堂医养2022年收购了浙江知名中医馆——三溪堂保健院和三溪堂国药馆。
具体来看,2023年,三溪堂保健院、三溪堂国药馆在收入上分别占
同仁堂医养的21.68%、18.66%;在年内利润上分别占比67.97%、36.82%。若剔除三溪堂这两家公司所带来的业务增量,
同仁堂医养2023年净利润实为亏损,为-214.6万元。
![](/web/img.php?http://np-newspic.dfcfw.com/download/D25596790943659400738_w583h97.jpg)
反观,
同仁堂医养2019年收购而来的另一家子公司
同仁堂保定,其业绩连续3年为亏损状态,2021年至2023年分别亏损1444万元、1633万元和1735万元。对此,
同仁堂医养以其地理位置在河北,并非公司核心拓展区域为由,计划在2024年四季度前进行出售。
这让投资者不由得质疑,究竟是三溪堂品牌自身光环效应产生业绩,还是
同仁堂医养在OMO模式上起到了真正赋能。
值得注意的是,鉴于医疗服务有很强的地域化属性,在业务扩张上确实需要适度借助收购来刺激增长。这个在港股公司里是有参照物的。
2010年发家于广州的“中医医疗服务第一股”——固生堂(2273.HK),其业务逻辑与
同仁堂医养非常类似。
二者都是以OMO中医平台为核心卖点。后续在业务扩张上,固生堂也采取了收购模式完成商业布局。仅2023年,固生堂就收购了7家线下医疗机构,并新建立了2家分部。
而各家之所以采取收购模式迅速做大,则在于中国民营中医诊疗服务市场还处于极度分散的状态。据
同仁堂医养招股书披露,按2022年中医院门诊服务收入计算,公司在市场份额中占据0.5%。若后续竞争对手建立联盟,将会对自身的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威胁。
这意味着,对于
同仁堂医养而言,以收购做强做大的商业模式,如同穿着红舞鞋跳舞,在市场格局未明朗之前,这场以“收购”为主题的舞蹈,不能停止。
为此,
同仁堂医养正以长三角为核心区,加速业务布局。在2024年1月完成了对上海承志堂收购基础上,拟于同年12月底前完成对上海中和堂的收购。同时,
同仁堂医养还有计划在2028年底之前再收购5家医疗机构。此次IPO正是为了战略性收购计划进行融资。
但并购交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说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博弈与平衡。根据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一家新医疗机构的每月盈亏平衡预计要3年,自开始运营其的投资回收预期更是要4.5年至6年。
况且,
同仁堂医养的毛利率水平在目前市场上并不占优。以固生堂做参照物对比,2023年,
同仁堂医养的综合毛利率为21.6%,而固生堂的综合毛利率为30.7%。其中,在医疗服务上的毛利率差距更为显著,2023年,
同仁堂医养和固生堂在医疗服务上的毛利率分别为19%和30.6%。
![](/web/img.php?http://np-newspic.dfcfw.com/download/D25501044228997123655_w673h97.jpg)
不仅比不过外部市场毛利率,在内部竞争中,
同仁堂医养毛利率也比不上其余三家已上市的公司。根据各家2023年报,
同仁堂、
同仁堂科技、
同仁堂国药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7.29%、42.04%和68.67%,是
同仁堂医养的2.19倍、1.95倍和3.18倍。
对此,
同仁堂集团自然留有后招。2024年1月,
同仁堂医养自
同仁堂商业获得向浙江省零售终端(不包括
同仁堂集团旗下药房和医疗机构)独家销售“安宫牛黄丸”系列产品的权利,相当于把安宫牛黄丸在浙江省B端的独家代理权给了
同仁堂医养。
而这个“补救”措施,也并非“拍脑门”而为之。2022年,
同仁堂医养毛利率有所增加,主要是由于三溪堂国药馆销售的若干医疗产品(如贵细药材)。由此可以看出,
同仁堂医养欲借三溪堂在浙江当地的品牌效应,叠加1200元一粒的“中风第一神药”安宫牛黄丸,力挽狂澜。
值得一提的是,安宫牛黄丸作为明星产品,在
同仁堂集团已上市的三家公司里,对各家业绩皆有所贡献。
355年历史的
同仁堂,再度祭出了自己的独门秘方。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