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4月14日,包括6家国有行在内的24家A股上市银行已发布2024年年报,累计分红金额超过5800亿元。分红额较2023年增长,
宁波银行和
招商银行分红同比提升显著。近期多家银行发布估值提升计划,强调稳定分红以增强投资者信心。
截至2025年4月14日,已有24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了2024年年报,包括全部6家国有行,部分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汇总年报披露的数据,24家上市银行的2024年累计分红金额超过5800亿元。
与此同时,自2025年3月中下旬以来,A股上市银行集中发布估值提升计划,其中也频繁提及稳定分红预期等投资者较为关注的事项。
宁波银行分红金额同比增长50%,招商银行分红比例最高 据企业预警通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4月14日,24家上市银行2024年累计分红金额达到5855.57亿元,相比2023年增加了约140亿元,仅3家银行2024年分红金额有所下降。
从分红金额来看,6家国有行仍是现金分红的“主力军”,2024年度累计分红4206.34亿元。具体来看,
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交通银行和
邮储银行2024年拟分红金额分别为1097.73亿元、1007.54亿元、846.61亿元、713.6亿元、281.46亿元和259.41亿元。
股份行的分红力度也不小,8家股份行中有6家的分红金额超过100亿元。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中信银行、
浦发银行、
平安银行和
光大银行2024年度拟分红金额分别为504.4亿元、220.21亿元、194.55亿元、120.34亿元、117.99亿元和111.67亿元。
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分红金额彼此差异较大。其中,
宁波银行、
杭州银行两家城商行2024年拟分红金额分别达到59.43亿元、39.87亿元,较2023年分别增长50%和29.28%;另一家城商行
郑州银行2024年拟分红1.82亿元,此前该行已连续四年未进行现金分红。上市农商行中,目前仅
渝农商行拟分红金额在10亿以上,该行2024年的拟分红金额为34.59亿元。此外,记者注意到,
沪农商行此前已进行2024年中期分红,分红金额为23.05亿元。
从分红比例看,据记者大致梳理,在已经披露年报的24家上市银行中,2024年度现金分红总额占当期归母净利润30%以上的银行共有9家,分别为
招商银行、
交通银行、
渝农商行、
建设银行、
农业银行、
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邮储银行和
北京银行。其中,
招商银行的分红比例最高,2024年现金分红比例达到35.32%。
银行密集发布估值提升计划,稳定分红被频繁提及 据记者大致统计,从3月15日
平安银行发布上市银行首份估值提升计划以来,已有24家上市银行发布相关计划。
股价长期处于破净状态,是各家银行制定估值提升计划的直接诱因。根据证监会2024年11月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长期破净(股价连续12个月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上市公司需制定并披露估值提升计划。截至2025年3月底,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有41家处于破净状态。
除了根据各自的差异化经营方向实施的针对性策略,各家银行的估值提升计划都重点提到了现金稳定分红、重视投资者回报等内容,提升公司投资价值、稳定现金分红、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等,成为各家银行改善估值的重要抓手。
比如,
上海银行计划未来三年(2025—2027年)每一年度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30%。在分红频次上,该行将适时实施一年多次分红,持续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据悉,
上海银行自上市以来已累计向普通股股东派发现金股利450多亿元,超过普通股融资金额的4倍。2023年度,该行首次将现金分红比例提升至30%以上。
杭州银行表示,原则上每年将实施两次现金分红,同时将继续保持会计年度每股现金分红金额(经股份转增等调整后)与同期实现的可供普通股股东分配利润同向变动、合理匹配,确保股东回报水平与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相协调,给予投资者可预期、有吸引力的投资分红回报。
北京银行表示,未来将在综合考虑盈利情况、资本情况、监管要求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等多方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增加投资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自2007年上市以来,该行已累计现金分红673.05亿元,自2017年以来现金分红比例均保持在30%以上。
浙商银行表示,未来将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财务状况,进一步增强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并将分红比例保持在市场合意水平,稳定投资者分红预期。自2019年A股上市以来,除因配股等特殊事项要求而未进行分红外,该行其余年度现金分红比例均超 30%,在上市股份行中位列第一梯队。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银行股长期破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市值管理新规为估值修复提供了政策框架,但实质性改善仍需宏观经济与银行经营基本面的配合。未来,资产质量优、分红能力强的银行更易受资金青睐,而中小银行如果不能改善盈利能力,可能面临估值进一步承压。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