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座GDP突破5万亿元的城市已正式诞生。
2025年1月22日,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发布《202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上海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3926.7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
据了解,早在2025年1月15日召开的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曾透露,2024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市经济规模进入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
上海市可谓“富可敌国”。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放眼全球,上海市GDP突破5万亿元,意味着其经济规模不仅稳居国内第一位,而且已跻身全球前列,单一城市经济总量超越了阿联酋、南非、丹麦、以色列等众多国家,在全球GDP排名中居第21位。
GDP领跑全国 据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2024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全国城市首位度,达到53926.7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9.70亿元,同比下降0.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637.57亿元,同比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2189.44亿元,同比增长5.7%。
2024年,上海市在取得GDP突破5万亿元、领跑全国城市成绩的同时,经济建设也在科创、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
具体来看,上海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和科技攻关组织模式进一步优化。通过实施新一轮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2.5万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7.9件,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200.7亿元,同比增长7.2%。
作为全国金融中心,2024年,上海市全市金融市场成交总额达到3650.30万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有价证券、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交额分别增长13.1%、25.0%和43.4%。
与此同时,上海市贸易额也在同步增长,坐稳全球城市进出口总额“头把交椅”。2024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超过11万亿元,继续保持世界城市首位。
航运方面,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150.63万国际标准箱,连续15年位列全球第一,为全球首个吞吐量超过5000万国际标准箱的世界大港。其中,集装箱水水中转量达3169.1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1.5%。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上海市GDP突破5万亿元意义重大。仲量联行中国区研究部总监姚耀告诉记者,这标志着上海市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体现出上海市在国内乃至全球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也意味着上海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聚集,进一步巩固其作为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的地位,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三大先导产业打头阵 GDP跃上5万亿元新台阶,也是上海市因势利导促进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壮大的结果。
据上海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上海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占GDP总量的33.4%。
为更好促进三大先导产业发展,上海市在2024年推出了总规模1000亿元的产业母基金,推进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本协同联动,以市场化方式链接创新资源,支持原始创
新和成果转化,优化产业生态,推动上海市加快催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2024年年底,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年底,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力争全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形成50个左右具有显著成效的行业开放语料库示范应用成果,建设3—5个大模型创新加速孵化器,建成一批上下游协同的赋能中心和垂直模型训练场。
三大先导产业为何会成为上海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曾刚告诉记者,上海市相关产业基础雄厚,研发机构、平台数量国内领先,产业链条完整。“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已占全国的22.5%,占全球的6%;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数量居于全国第一梯度;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这三大产业不仅自身成长迅速,而且还可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仲量联行华东区研究部董事丁婷也告诉记者,上海市之所以选择发展这三大先导产业,是基于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创新驱动和战略前瞻等多个方面的考虑。
“具体来看,上海市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个领域的产业积淀深厚。三大产业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增长潜力,扶持这些产业将有助于上海市经济长期发展,可以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城市竞争力。这也是一种战略前瞻考量,上海市在GDP达到5万亿元规模的同时,始终重视提升经济结构稳健性和应对外部变化的韧性。”丁婷表示。
建设跨地域世界级产业集群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市将GDP增速目标定为5%左右。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在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5年,上海市将扩内需、稳外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
记者注意到,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上海市将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加快塑造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世邦魏理仕华东区域董事总经理陈学海告诉记者,未来,上海市可以借助产业生态圈模式引导产业优化空间布局,以全链式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创新引领能力。“建议进一步衔接原始创新与应用创新,加强成果转化服务,增加产业中试载体,促进上海市创新活力转化为经济动力。”
事实上,除了上述三大先导产业外,上海市在低空经济、大飞机、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海洋装备、空间信息、
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已做了诸多布局。
目前,上海市已聚集了包括傅立叶、开普勒等在内的多家人型
机器人企业,同时相关配套设施也在加速落地。
上海市低空经济也在加速“起飞”。2024年年底,
上海机场集团、
上海机场投资有限公司等六大国企联合成立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彼时,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作为上海低空基础设施建设领军企业,将打造全国领先的“地方队”,以建设低空经济起降设施主枢纽、主航路、主节点为核心业务,协同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资,逐步完善产业配套生态圈。
丁婷告诉记者,2025年,除了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外,上海市还应当优化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制定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激发企业活力;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市场空间,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同时,上海市还要协调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链优势,充分发挥协同发展效应,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曾刚也向记者表示,上海市低空经济、
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其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龙头作用,取决于与国内其他省(区、市)和国际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动程度。
“因此,上海市应继续扩大开放,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大力推进跨地域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曾刚表示。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