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2月5日电中信证券发表研报称,指数化产品是推动资本市场稳健运行、加速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助力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要工具。新规此次围绕丰富指数基金产品体系、优化指数化投资发展生态对后续改革重点进行了明确规划。市场ETF基金在2024年规模增长超7000亿份,后续有望成为公募机构达成“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目标的核心抓手。
2025年1月26日,中国证监会印发《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目标为通过持续加强优质指数供给,不断丰富指数产品体系,加快优化指数化投资生态,强化全链条监管和风险防范安排,着力推动资本市场指数与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
权益ETF中,宽基领域重点支持覆盖率高、代表性强、流动性好的产品注册;策略产品聚焦红利、低波、价值、成长;做好“五篇大文章”、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主题产品核心方向。其他类型ETF中,利率债产品丰富久期体系,信用债产品补齐发展短板,以场外ETF产品丰富基民投资者参与指数投资途径,发展多资产、跨市场ETF产品及多类型ETF衍生品成为重要趋势。
产品结构层面,截至2024年末,权益型、债券型、跨境及其他类型ETF的净值分别为2.89万亿、0.17万亿、0.42万亿和0.32万亿,权益型ETF仍是指数基金的核心。权益类ETF中,宽基产品、主题产品、行业产品、策略产品规模分别为2.19万亿、0.42万亿、0.19万亿和0.09万亿。
投资成本方面,方案提出“适时适度引导行业机构调降大型宽基股票ETF 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截至1月26日,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等重点指数的宽基股票ETF,管理费率介于0.15%-1.2%间(平均0.63%),托管费率介于0.05%-0.25%(平均0.12%),当前费率较高产品仍有费率调整空间。若按照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降至0.15%、0.05%的标准测算,每年可为投资者降低持有成本10亿元。方案提出“将存量指数基金的指数许可使用费从基金财产中列支改为由基金管理人承担”。根据2021年2月1日起实施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3号——指数基金指引》,指数使用费由基金公司支付而非投资者/基金资产负担,但在此之前发行成立的基金的指数使用费一般按照基金合同约定由基金资产承担。当前ETF的指数使用费普遍为0.03%/年,场外指数基金的指数使用费中位数约0.02%/年。若按照0.03/年的平均费率水平测算,存量产品涉及的指数使用费约8亿元左右。
运作机制方面,方案提出“抓紧推进跨市场ETF全实物申赎模式改造”。2024年8月,交易所和中登发布正式通知,要求进行全实物申赎的技术改造。相比于此前“本市场成分券实物+非本市场成分券现金替代”的跨市场ETF申赎方式,全实物申赎模式能有效降低跟踪误差、降低套利风险,增强跨市场股票ETF吸引力,更利于投资者布局。同时,方案提出“稳慎研究推进宽基ETF基金通平台上线工作”,便利投资者更好转让交易宽基ETF份额,增加流动性。
编制质量方面,方案鼓励鼓励编制符合国家战略、表征金融“五篇大文章”、反映新质生产力、专精特新等特色指数,打造“中国品牌”指数体系,预计后续可能会推出关于更多关于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人工智能+等相关主题的特色指数。
2025年1月22日推出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末,全市场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约5.87万亿元,其中主动股票型(普通股票+偏股混合+灵活配置)约2.51万亿元,被动股票型(被动指数+指数增强)约3.20万亿元,“固收+”类型(偏债混合、平衡混合等)约1616亿元。若按照监管“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的要求,则2025年公募渠道整体新增资金对应约5800亿元左右。2024年,被动股票型基金份额增长7873亿份,净值增长1.58万亿元,有望成为助力公募持仓市值提升的核心工具。
资本市场成交额显著下行,财富管理转型受阻,监管处罚趋严,投资业务亏损、信用业务风险暴露。
(文章来源:财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