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房企迎来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1月以来,
保利发展、中海地产、
招商蛇口、建发房产、
绿地控股等国资背景的行业领先房企,纷纷着手进行重大组织变阵与人员调整。从典型房企组织架构调整内容可以看出,区域合并已成为主流趋势。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大多数房企而言,今年仍需开源节流提升“内功”,提高人均效能,同时聚焦核心城市住宅开发,首先确保项目盈利,保障企业盈利。
多家头部房企启动组织架构调整 今年以来,房地产企业的组织架构调整趋于频繁。据克而瑞不完全统计,1月以来已有
保利发展、中海地产、
招商蛇口等多家头部房企启动大规模组织架构调整。
最近,
保利发展对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区域旗下的城市公司进行了合并,其中保利江苏与淮海公司合并为江苏公司,保利浙江与浙南公司合并为浙江公司,保利山东与齐鲁公司合并为山东公司,保利辽宁与大连公司合并为辽宁公司。而在此之前,
保利发展曾于去年11月完成总部架构调整,重新梳理为7个中心+4个办公室,以精简架构,提升管理效率。
同样,中海地产也进行了区域整合,将沈阳和大连公司合并为辽宁公司。
招商蛇口则在华东区域启动城市公司合并,杭州公司更名为浙江公司,宁波公司调整为事业部并入浙江公司。调整后,华东区域管理范围涵盖上海、浙江、福建三大城市公司。
建发房产调整华东、海西、东南3大集群版图,原华东集群的武汉和黄石以及原海西集群的南昌,都被划入东南集群,华东集群旗下部分事业部被取消合并。此外,
金地集团旗下金地商置则在集团总部层面撤销了运营中心及华东、华南、华北区域公司,意在强化集团职能、削弱地区职能,并应对业绩压力。
2月8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退出深圳地铁万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后者更名为“深圳市深湾汇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此次工商变更标志着万科在深铁万科的股东地位结束。此次变更发生在深铁万科成立近10年后,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郑军。深铁万科的经营范围广泛,包括资产经营及管理、酒店、办公楼、商铺、公寓经营与管理、经营进出口贸易业务以及住房租赁等。此次股权变更后,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深铁万科的唯一股东。
可以看出,区域合并已成为本轮房企组织架构调整的关键词。伴随着区域公司、城市公司的升级、降级、裁撤、合并等调整,房企高管团队方面也出现了适应性变动。比如建发房产调整了华东、海西、东南三大集群版图,并更换了三个集群的总经理。实际上,高管团队的大规模变动表明,业绩已成为房企人事任免的重要依据,只有业绩突出者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调整方向以“收缩”为主 近两年来,在宏观经济波动与行业深度调整的周期中,房企组织调整的思路已基本趋同,即以更为高效、灵活的组织架构作为基础,采取更为收缩、谨慎的运营方式应对市场挑战和风险。
尤其是2023年以来,为了提升管理效率和运营效能,头部房企组织架构也迎来了“压缩”,2024年就有11家典型房企进行了16次组织架构调整。而年初往往是调整的高峰期,2025年1月是近两年房企调整最多的月份,共有6家房企扎堆调整组织架构。
从2023年至今,
保利发展、万科和
金地集团组织架构调整次数就有4次,绿城中国、
招商蛇口、碧桂园、中交房地产等也陆续经历了3轮调整。
克而瑞通过梳理典型房地产企业2023年以来组织架构调整的情况发现,调整的大方向整体以“收缩”为主。实际上,通过区域合并有助于房企减少新开发项目,将投资资源集中于回款有保障的安全区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针对存量运营项目较多的区域,合并后有助于集中资源,聚焦核心区域发展。
克而瑞董事长丁祖昱认为,从组织架构调整背后可以看出,近两年房企流动性承压,在这一背景下,房企主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通过组织架构“收缩”,控制成本,提质增效,将有限的资金更精准投放。同时,通过精简组织架构,适当缩短管理链条,提升管理效率。
专家观点 房企需开源节流提升“内功” 业内人士表示,在“保主体”政策支持下,新的一年,房企仍需开源节流提升“内功”,尽可能保证货量供应、做好营销,以促进项目成交去化,确保项目盈利,保障企业也能够盈利,并回到持续健康运营的轨道上。
组织架构调整背后可以看出,近两年房企销售端和流动性承压,在这一背景下,房企主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通过组织架构“收缩”,控制成本,提质增效,将有限的资金更精准投放。同时,通过精简组织架构,适当缩短管理链条,提升管理效率。
2月10日,
中金公司发布研报称,2025年地产行业政策持续优化突破,既创新性提出收储工具,亦明确“止跌回稳”发展目标,基本面(市场或企业)处在寻底企稳的过程中。若房价跌势趋缓企稳,板块有望开启趋势性行情,对应地产股在短期和中长期的投资空间均较为丰厚。
中金公司预计2025年地产板块行情或延续波段式交易,即政策在基本面承压时予以支持并提振市场情绪,股价中枢由去年“前低后稳”有望转为“全年走稳”。
丁祖昱表示,在“保主体”政策支持下,新的一年,房企仍需开源节流提升内力,尽可能保证货量供应、做好营销,以促进项目成交去化,确保项目盈利,保障企业也能够盈利,并回到持续健康运营的轨道上。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