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G5011芜合高速芜宣机场互通正式开通,标志着芜湖在长三角交通一体化中再落关键一子。这一工程不仅将芜湖、宣城两市的机场通勤时间压缩至35分钟和25分钟,更以“四改八”的扩容规划(计划2025年底全线通车)重构了区域交通网络。
在业内看来,这一交通升级的背后,是芜湖作为安徽经济“第二极”对要素流动效率的目标。
交通动脉“激活”产业规模 作为“市域半小时通行圈”的核心节点,芜宣机场互通通过准自由流车道设计,实现了公路与航空的高效衔接,为芜湖打造“开放枢纽”提供了硬件支撑。
另外,京福、宁安、商合杭三条高铁穿城而过,打通了芜湖直达长三角超九成以上城市的高铁通道。从芜湖坐高铁,30分钟到南京、合肥,70分钟到杭州,90分钟到上海。
2024年,芜湖GDP达5120.5亿元,同比增长6.4%,成为安徽首个非省会“五千亿城市”。
另外,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48.8%,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72.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61.8%,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0.5%。
“这一跨越式增长背后是多重动能的体现。”中盛普英产业研究院首席分析师胡锋对 《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工业增加值9%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42.4%的爆发式增长,以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28%的科创投入强度(居全省首位)。
汽车产业是芜湖的“首位产业”。
当前,芜湖市正全力打造世界著名汽车城,形成以奇瑞为“链主”的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的汽车产业生态。2024年芜湖市汽车产业链规上企业营业收入5840.3亿元,同比增长31.4%。
目前,芜湖汽车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20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超900家。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增速达232.7%,撑起安徽汽车产业的半壁江山。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芜湖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之一。”胡锋说,此外,芜湖还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目前,芜湖正在加快布局建设整车生产基地,目前奇瑞智造一工厂已经满产,二工厂产能迅速爬升,力争今年首位产业营收突破5300亿元,2027年突破万亿元,坚决扛起全省汽车产业版图半壁江山。
安徽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摆在第一位的就是科技创新策源地。
胡锋进一步表示,目前芜湖经济结构已呈现“科创驱动”特征,比如8个创新型园区投入运营,奇瑞开阳实验室、启智智能
机器人实验室等平台推动技术转化,90%以上规上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形成“产业+科创”的双向赋能。
按照规划,2025年,打造“创新之城”,芜湖市将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组建规模30亿元的“鸠兹科创湾”发展母基金,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探索建立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包容性考核体系,通过“孵投联动”新模式,面向优质科技成果、高科技项目和创新型企业“直投”“跟投”。
不过,胡锋认为,芜湖与合肥及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差距仍在拉大,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尽管产业快速发展,但人口集聚度不足,常住人口增长缓慢,外来人口流失与产业用工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面临“招工难”问题,制约了产业链的扩张。
构建“智算之城” 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两大集群之一,同时也是中部六省唯一的数据中心集群,承载着“东数西算”国家工程的重要枢纽角色。
目前,芜湖市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运营,抖音火山引擎长三角算力中心项目的一、二期工程也已开工。此外,
中国联通、
中科曙光等项目预计将于年底建成投运。全市在建机架规模已超过10万架,已建成的机架规模达到2.1万架,智算规模更是达到了3999P。
在算力产业链方面,芜湖已累计落地41个算力产业链项目,总投资额超过3000亿元。
芜湖方面表示,力争2027年全市智算规模突破4.5万P,打造全国智算之城,更好赋能全省、长三角和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
“芜湖值得关注的是其产业布局的前瞻性,十大新兴产业中,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赛道已形成集群效应。”胡锋分析,芜湖以“鸠兹科创湾”为核心,构建“实验室—园区—企业”三级创新体系:奇瑞主导的汽车智能化研发、赛迪科创中心的技术孵化、金融支持科创的“共同成长计划”(服务1200余家企业),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闭环。
“如果结合其人工智能产业规划,未来在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大模型应用或将加速落地,成为长三角算力网络的重要节点。”他如是说。
据悉,目前,“鸠兹科创湾”内芜湖智算经济产业园、湾谷科技园等8个园区已投入运营,入驻企业300余家;梦溪科创走廊、芜湖经开区凤鸣研创中心等8个园区将于今年投入运营。
在业内看来,芜湖的崛起打破了“一城独大”的省域经济格局。
胡锋进一步指出,芜湖长期锚定汽车、高端装备等赛道,避免盲目多元化。同时,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以“双圈互动”(南京、合肥都市圈)获取资源外溢。 未来,随着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的深化,芜湖或将成为长三角向内陆辐射的“战略支点”。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