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芯生物核心原研产品西达本胺再遭专利挑战。
微芯生物2月7日公告显示,近日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具的《无效宣告请求受理通知书》。无效宣告请求人正大天晴发起西达本胺专利无效挑战,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一种TRKA(G667C)和FLT3靶点抑制剂及其与西达本胺的组合物(专利号ZL202211051615.8)”的专利权利要求1-5和权利要求9-12无效。这一专利无效挑战也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
王牌产品遭遇专利无效挑战 西达本胺是国家1类原创新药,为
微芯生物独家发现的新分子实体药物,机制新颖,首个适应症于2014年12月在国内获批上市。作为领域首个可口服的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对肿瘤抑制性免疫微环境具有重新激活作用,可单独或联合其他药物解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具有广阔的潜在应用前景。
据
微芯生物2月7日披露的西达本胺研发新进展公告,西达本胺在中国已获批外周T细胞淋巴瘤、乳腺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三个适应症,在日本已获批成人白血病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两个适应症,在中国台湾已获批乳腺癌适应症。另外,西达本胺在中国及国际也在推进联合不同抗肿瘤免疫治疗的多项临床试验研究。其中,国家药监局于近日批准了西达本胺联合CHOP用于初治、具有滤泡辅助T细胞表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
正大天晴此番发起的专利无效挑战,针对的是“一种TRKA(G667C)和FLT3靶点抑制剂及其与西达本胺的组合物”,该项专利的授权日为2023年3月17日,到期日为2042年8月30日。
微芯生物表示,围绕西达本胺相关产品,公司已形成化合物、晶型、制剂、药物组合、适应症等多项专利共同构建的专利保护体系,最长专利保护期已延长至2042年。单个专利被无效,并不必然导致第三方可以自由实施西达本胺或将西达本胺产品用于某些适应症。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仅受理了申请人提出的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尚未正式审理,更未对本次无效宣告请求做出最终决定,且本次案涉专利仅仅是公司布局的专利体系中的一项。因此,本次无效宣告请求对公司本期利润或期后利润等不存在重大不利影响。
这也不是西达本胺第一次遭遇专利无效挑战。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3年西达本胺上市前夕,美国亨特博士实验室有限公司就曾针对西达本胺核心专利“具有分化和抗增殖活性的苯甲酰胺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及其药用制剂”专利(专利号:ZL03139760.3),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起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最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审查后作出维持专利权有效的审查决定。
西达本胺是
微芯生物的王牌产品,仅从2023年的业绩来看,西达本胺实现营业收入4.67亿元,毛利率高达96.09%,占总营收比达89.12%。
微芯生物在2024年业绩预告中提及,西达本胺和西格列他钠销量大幅增长,带来了公司营收的增长。另据媒体报道,
微芯生物在2024年8月下旬的线下交流会上披露,截至交流会举行日,西达本胺累计销售收入超23亿元,累计许可受益近2亿元。
医药行业专利无效挑战频现 受专利保护,创新药享有市场独占期,打造出一批“重磅炸弹”。对于原研药尤其是明星原研药而言,“专利悬崖”是一大挑战。此外,即便在专利保护期内,也可能会面临来自其他企业发起的专利无效挑战。医药魔方发布的《2023年度
中国医药专利无效报告》指出,在知识产权密集型/依赖型行业,专利无效是解决专利侵权风险或纠纷、打击竞争对手的常用手段。医药专利无效是医药行业中非常重要却又隐秘的战场,重磅药品的核心专利被无效,对企业而言影响巨大。
原研药司美格鲁肽、利格列汀、司库奇优单抗、达格列净等知名药品,都曾遭遇专利无效挑战。
微芯生物的另一款产品西格列他钠也曾遭遇专利无效挑战,最终成功维持核心专利权。
据此前新药前沿数据统计,在2017年-2019年,有38款进口原研药遭遇本土企业提出的专利无效请求。另据《2023年度
中国医药专利无效报告》数据,2023年,按专利数量统计,共有119件医药专利无效决定发文,其中有无效决定发文的专利62件,包括25件专利被宣告专利权全部无效,21件专利被宣告部分无效,16件专利被宣告维持专利权有效。按领域分类,涉及的化药、生物医药、中医药的专利占比分别为58.8%、27.7%、13.4%。
微芯生物曾在公告中提及,公司对于对单品的依赖度仍较高。其所指的单品,正是占营收比最高的西达本胺。中证鹏元针对
微芯生物的一份报告中就曾提及,2023年
微芯生物营业收入近年来首次同比下降,对单品的依赖度仍较高,西达本胺销售增速大幅放缓,且医保支付价格小幅下降,西格列他钠销售额仍未形成规模,公司营运效率下滑,经营现金流表现不佳,偿债压力有所加大,研发费用大幅增加侵蚀公司利润,盈利能力仍较弱,面临一定市场竞争风险、产能闲置风险及资产减值风险。整体来看,公司抗风险能力尚可。
因此,对于原研药企业而言,在密织“专利网”的同时,也需要提早拓展研发管线,为企业未来发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