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img.php?http://webquoteklinepic.eastmoney.com/GetPic.aspx?nid=1.600006&imageType=k&token=28dfeb41d35cc81d84b4664d7c23c49f&at=1)
![](/web/img.php?http://webquoteklinepic.eastmoney.com/GetPic.aspx?nid=1.600081&imageType=k&token=28dfeb41d35cc81d84b4664d7c23c49f&at=1)
随着央企新一轮重组整合号角吹响,长安、东风两大汽车品牌或将迎来“联姻”。
此前的2月9日,
东风股份(600006.SH)和
东风科技(600081.SH)均公告称,间接控股股东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同日,
长安汽车(000625.SZ)也发布类似公告,称其间接控股股东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兵装集团”)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
据多家媒体报道,虽然公告中均未指出重组对象,但市场猜测,东风公司与兵装集团或将开启战略重组,涉及两家重量级车企东风、长安。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上述重组事项成真,东风与长安两大汽车品牌合并后,新诞生的“巨无霸”年销量将超500万辆,跃居全球车企第五名。此外,其总部设置在哪个城市,也尤为引发市场关注。
事实上,武汉和重庆在汽车产业上的博弈颇为精彩,前者可借重组重振新能源汽车产业,后者则试图巩固“智造重镇”地位。尽管有业内人士强调,重组可能采用“小总部+业务单元”模式,同时保留现有地域布局,但有重庆本地学者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总部决策权归属仍将深度影响两地产业链重构。
重组是顺势而为之举?
长安与东风之间的潜在整合,此前已有一系列铺垫。
从内部来看,两家汽车央企“抱团取暖”或是当下顺势而为之举。
记者注意到,2024年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接受采访时就直言,就新能源汽车领域来说,几家国有汽车企业的发展还不够快,也不如特斯拉和
比亚迪。
张玉卓彼时透露,将对三大汽车央企(即一汽、东风和长安)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单独考核,并着重考核技术、市场占有率和未来的发展。
随后,据国务院国资委官网消息,2024年9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组织召开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推进会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其中就包括中国一汽、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东风公司与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动力电池领域专业化合作项目。这被认为是“支持汽车央企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形成发展合力”。
从外围来看,2024年底以来,“车企合并”的消息也已多次传出。
首先是2024年12月,两家日本车企本田和日产宣布开启合并谈判,但这一合并计划在筹划后不久,便在近日宣告了夭折。
其次是今年1月,海通国际证券在其研报中提出“2025年五大猜想”,猜想之一便是“小米将收购蔚来”。而根据两家公司随后的回应,上述猜想被认为是券商的“虚构”。
尽管如此,这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车企整合的大时代可能正在到来。
![每经原创-Q-汽车-<a href=/gupiao-600006.html class=red>东风汽车</a>(600006.SH)-<a href=/gupiao-600006.html class=red>东风汽车</a>(600006.SH)(每日经济新闻、资料图).jpg](/web/img.php?http://np-newspic.dfcfw.com/download/D25006778359888251919_w1700h1190.jpg)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资料图
“整合有它的好处”
在重组传闻引发外界关注之时,两家汽车集团倒显得颇为平静。“我们内部一点动静也没有。”一位东风公司内部员工向记者表示。
2月13日,一位
长安汽车前员工向记者回忆道,据其了解,在三大汽车央企中,原本一汽和东风在商用车领域做得较好,在乘用车领域则相对较弱,而长安则正好相反。该人士还表示,此前有分析认为,相关部门会将三家企业进行合并,但目前看要促成的可能只有东风和长安。“目前从整合的角度出发,东风和长安之间进行整合确实更好一些,两家公司在技术等层面可以有一些互补。”
原清华大学汽车系主任陈全世也认为“整合有它的好处”。“在自主乘用车方面,东风没有长安做得好,但是东风还有商用车。我估计国家考虑了很久还是觉得这样整合有好处,而且他们此前的干部交流也比较多,东风现在很多干部是从一汽或长安过去的。所以我觉得整合也会比较顺利。”
记者注意到,六大国有汽车集团(一汽集团、
上汽集团、东风集团、
长安汽车、
广汽集团和北汽集团)之间的合作早已开始。去年6月,
长安汽车与
广汽集团就在重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共性平台与技术、产业链生态、国际业务和产业基金等领域进行战略合作。去年11月,
长安汽车与
广汽集团在智能线控底盘系统方面进行了合作,
长安汽车方面彼时表示,这彰显了两个整车集团在“整零协同”未来能力共建上的战略布局。
“汽车央企和地方国企之间可以进行一些包括研发和供应链等方面的合作,但合并是基本上不可能的。”陈全世向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外界对于长安与东风可能的重组,也不完全是看好。前述
长安汽车前员工就认为,两家公司若重组,在技术层面不一定会有双赢的效果。
事实上,在本田与日产的合并案中,此前就有观点认为,两家传统车企的合并效果将会有限,更好的方式或是传统车企与互联网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
陈全世则认为:“如果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方面比较弱,收购科技企业也是对的,但如果传统车企自己也很强,那就没必要了。”
两大汽车集团的发展底气和雄心
汽车产业“整合大幕”的拉开,对重庆和武汉两座汽车城来说,可谓站到了重要的历史节点。
比较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重庆和湖北汽车产量分别为254.01万辆和138.91万辆,重庆汽车产量已接近湖北的两倍。与此同时,从城市角度来看,重庆也在去年超越广州,重返“汽车第一城”。
重庆汽车产业发展后劲十分充足,在最新规划中,重庆要在2025年力争汽车产量达到26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在去年95.3万辆的基础上提升至130万辆。
面对智驾时代的到来,重庆同样充满野心。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在年初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将重庆打造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
具体到两家车企的销量,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
长安汽车和东风公司的销量分别为268万辆和248万辆,分列国内第4和第6位。
而展望后续发展,在新能源汽车竞赛中表现相对较好的
长安汽车,似乎有更足的发展底气。
![每经原创-Q-汽车-<a href=/gupiao-000625.html class=red>长安汽车</a>(每经记者、张建、摄).jpg](/web/img.php?http://np-newspic.dfcfw.com/download/D25333027309280943990_w2500h1750.jpg)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记者注意到,2月9日,
长安汽车正式发布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将其形容为
长安汽车战略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按照“北斗天枢2.0”计划,
长安汽车从今年起将不再开发非智能化新产品,未来3年将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朱华荣还表示,
长安汽车将面向全球打造中国智驾新名片,力争到2030年,公司总体销量突破500万辆,成为世界级品牌。
而早在2023年,东风公司也提出了“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三年内研发投入要大于500亿元。同时动力系统和智能驾驶技术也将成为东风公司接下来的重点突破领域。
不过,东风公司也有着自己的优势。
根据
东风汽车近日披露,其发明专利授权量在2024年已连续3年领跑中国车企。
东风汽车累计拥有有效专利突破2.44万件,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明数量占比达35%。也就是说,
东风汽车在技术方面并非完全处于劣势。
在去年6月举行的“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岚图汽车CEO卢放谈及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也表示,原来公司更多将目光集中在产业链上,在产品或技术上,但是没有真正关心到用户的产品体验。
此外,东风公司手中还有一张牌,这便是其持有
赛力斯21.68%的股份。
总部选址决定“中国版底特律”最终归属?
有分析认为,如果长安与东风两家汽车集团合并,则或将诞生中国第一大、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届时,两大汽车央企重组后的企业总部选址,或将决定“中国版底特律”的最终归属。
目前,两家汽车集团均未披露重组方案,而根据
长安汽车和
东风股份等的公告,间接控股股东筹划的重组事项,不会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构成重大影响。
陈全世向记者介绍了标志和雪铁龙合并的案例,两家公司当年在研发、供应链等方面进行了合并,但在品牌和营销等方面还是保持了独立,这样能达到节省相关费用支出等效果。
记者注意到,《重庆日报》在2月11日也对长安与东风两大车企可能的合并进行了报道,其引述业内人士的观点认为,双方大概率采取“小总部+业务单元”模式,保留现有品牌和地域布局,仅通过资本纽带实现资源协同。
在陈全世看来,长安与东风两家汽车集团如果重组,并不存在谁兼并谁的问题。不过,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重庆、武汉两地会放松对总部选址地的重视程度。
“总部放在哪,对哪个地方经济正面影响就将更大。”一位重庆本地学者认为,长安与东风两家公司若合并后将存在业务的交叉和竞争,两家公司各自的发展重点未来也或将有调整,而总部则正是起到发展决策的作用。
作为两大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和武汉都瞄准了制造业发展。目前,重庆正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武汉则力争打造国家高端制造业中心。而被誉为“制造业明珠”的汽车工业,无疑是支撑两地制造业雄心的重要支柱之一。
与此同时,作为上下游产业链较长的汽车产业,两家汽车企业的影响范围不仅在于武汉和重庆(主城),在湖北省内的十堰和襄阳、重庆下辖的永川区等地,都有着重要的汽车产业布局。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