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州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和创新突破。广州市生物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创新药方面,广州共获批123个新药临床批件,82%为1类新药获批临床批件,创历史新高。
在医疗器械方面,广州共3个产品进入第二类
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数量位居广东省第一;共获批90个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数量位居广东省第二。
作为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地”,广州赋予“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定位,并提出用五年时间集中资源力量重点攻坚,实现“生物医药与健康”迈入3000亿级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生物医药与健康是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之中现有产业规模较大、支持作用较强的新兴支柱产业。
2月6日召开的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作为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地”,计划用五年时间集中资源力量重点攻坚,奋力将生物医药与健康打造成为3000亿级的产业集群。
看潜力: 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规模保持较高增速 赛迪顾问的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医药健康产业稳步发展,产业规模超2.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0.5%。
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5%。产业结构方面,化学药仍占据首位,医疗设备增长最快。
“当前,全球医疗健康产业正经历一场由创新药引领的深刻变革。”谈及创新药的前景,百济神州副总裁王英群满怀信心。2月5日,他在2025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分论坛上表示,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创新药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各国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创新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提出的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16万亿元,业界预测,在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技术创新突破频出、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
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规模仍将保持较高增速。
瞄准这一潜力巨大的产业赛道,广东早已着手于2021年广东省“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将生物医药与健康列为广东大力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并全方位规划布局、全链条打通体系。2024年10月,广东省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力争到2027年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规模达到万亿元。日前,《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发布并提出培育壮大包括生物医药产业在内的六大新兴产业,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也在以系统化的政策体系重塑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展现出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雄心。
2024年初,广州以1号文件形式出台《广州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给予人才奖励、研发和产业化奖励、投资入股、贴息贷款等全链条支持,最高支持额度50亿元,“大手笔”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4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5月,市医保局印发《广州医保支持创新医药发展若干措施》。9月,市卫生健康委印发《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支持创新药械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10月,市工信局发布《广州市创新药械产品目录》第一批入选产品。11月,市场监管局发布《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十条措施》。
坚持高位推动、保持战略定位,广州系列政策涵盖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医疗卫生设施布局、医保和知识产权等领域,广州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全链条、全流程政策支持体系,力推生物医药产业往更高端的产业链迈进、往更深处的创新源头迈进。
亮实力: 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一梯队” 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为赢得未来发展和竞争的战略主动地位,广州在今年年初谋划提出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提出具有广州特色优势的“21+8”重点产业,努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作为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地”,广州赋予“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定位,并提出用五年时间集中资源力量重点攻坚,实现“生物医药与健康”迈入3000亿级产业集群。
这一目标的提出既有持续出台的政策加持作为保障,更有来自广州生物医药产业本身的“硬核实力”。2024年,广州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和创新突破。来自广州的企业创新成果更是闪耀——康方药业成功研发全球首个肿瘤双免双抗新药;
达安基因自主研发的“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获批上市,这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猴痘病毒检测产品;艾目易科技成功研制AimPosition光学定位系统和MAGPILOT电磁定位系统,成为国内目前唯一的光学和电磁定位系统提供商,打破国际垄断;海力特科技研发的全球首款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DNA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获得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全球首款获批的DNA载量检测试剂。
其中,由生物岛实验室领衔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国产商业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H-F120“太行”在广州发布,标志着我国已掌握透射电镜用的电子枪等核心技术,具备量产透射电镜整机产品的能力。该产品于2024年12月完成首单客户交付,正式开启国产透射电镜的科研应用。
当前,广州已集聚6500多家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企业,位居全国前列,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和创新能力均位居全国“第一梯队”,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三大核心载体集聚效应显著,形成了从研发、制造到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并带动生物医药创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跃迁,为广州生物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围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环节持续优化产业布局,2024年,广州多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也迎来重要进展——1月,中国生物制药南方总部在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开业运营,引进全球领先药品管线;2月,
利德曼生物安全产业基地体外诊断中心项目、恒诺康新药研发以及产业化基地项目等重大项目集中动工,打造高端研发生产平台;4月,百济神州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抗体偶联药物(ADC)生产园区项目正式竣工启用,将成为ADC药物研发和生产的核心基地;同月,
金域医学广州
国际医学体外诊断产业创新中心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将进一步整合国内外体外诊断上下游优质资源……
新年肇始,王英群就带来了好消息,“就在20天前,百济神州广州基地成功通过了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的GMP审核,获得了TGA颁发的GMP证书。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广州基地的生产流程和设施,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已经达到了国际标准,具备了向澳大利亚及全球其他市场供应高质量药品的能力。而在此之前,广州基地生产的替雷利珠单抗已经踏上了通往印度尼西亚市场的首次旅程,开启了我们的国际市场供货新篇章。”
在创新药的研发生产中,王英群深刻感受到广东、广州优质营商环境带来的巨大支持,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这些支持措施使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创新药的研发和生产,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创新药的星辰大海中,我们将继续深耕广州这片沃土,充分利用优质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他说。
向未来: 构建全市统筹、各区错位协同格局 2025年广州市两会召开在即,不少政协提案围绕“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言献策,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更是热门话题。如致公党广州市委会、天河区政协将提交的集体提案建议,着眼全市优化布局,选取各区优势生物医药细分产业,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体系,密切跟踪产业发展所需,加强配套服务供给。
具体而言,建议以黄埔区为核心区,以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发展为依托,以产业园地产开发为载体,在全市各区开发分园,推动差异化发展。重点建设定位清晰、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绿色生态的“1+6+X”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一体化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
“1”,为核心区黄埔区,重点打造科技研发在生物岛、成果转化在科学城、生产制造在知识城的生物医药产业闭环核心区,以广州生物岛集团带动全市构建大产业格局;
“6”,为国际高端精准医疗先行示范区(南沙区)、现代中医药产业示范区(荔湾区)、南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发展区(白云区)、环中山医学院“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科技创新与临床转化”集聚区(越秀区)、环五山化学药与生物药创新示范区(天河区)、生物医药临空产业聚集区(花都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康养产业聚集区(从化区、增城区);
“X”,为国际生物岛、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疫苗生产基地、黄埔生命科技港、南沙广东医谷等特色产业载体,突出特色、错位发展。
“
广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科研、产业和市场优势。未来广州应充分发挥好高校生物医药学科集聚、创新驱动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尤其是发挥科研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力量,以需求为牵引,加快推动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为临床疗效和经济效益。”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谢宝剑认为,生物医药要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还需要广州在开放市场中锤炼竞争力,进一步优化产业营商环境,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生动局面。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