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4月1日) 市场全天冲高回落,三大指数涨跌不一,两市全天成交额1.13万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893亿。截至收盘,沪指涨0.38%,深成指跌0.01%,创业板指跌0.09%。
板块方面,可控核聚变、创新药、中药、电力等板块涨幅居前,人形
机器人、算力、软件开发、金融科技等板块跌幅居前。
01 机构: 二季度医药板块业绩有望逐步恢复 周二上证指数冲高回落,由于该指数已经回调至120日均线支撑,因此日内反弹也合情合理,不过反弹力度不强,盘中冲高反弹测试5日均线受阻。从个股风格看,全天小票表现远强于大票。

周二创新药等概念领涨医药股。
信达证券认为,随着二季度的临近,医保谈判、医保丙类目录落地预期、多个重要肿瘤药临床会议等事件有望成为新一轮创新药行情的催化剂。同时,一季度多数医药子板块存在基数压力,二季度医药板块业绩有望呈现逐步恢复的趋势。整体上看,中长期坚定看好AI医疗和创新药的发展,阶段性建议重点关注生育相关产业链、消费医疗方向及2025年一季度业绩超预期个股。
02 创新药概念大爆发 周二创新药板块大爆发,市值较上个交易日暴涨近千亿。CRO方向更是大涨近6%,四大巨头
药明康德、
康龙化成、
泰格医药、
凯莱英收盘分别上涨1.35%、6.09%、5.63%与2.92%,上述4股最新股东户数合计超43万户。

消息面上,2025年医保谈判将于二季度拉开帷幕,从今年开始,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时间会适当提前,预计从4月1日开始申报,争取9月份完成。
民生证券表示,中国本土医药创新逐渐进入收获期,国际化进程持续加速,继续重点看好医药创新主线,同时医药板块基本面持续向上复苏,看好医药消费主线。
据证券时报,综合分析人士观点看,创新药突然爆发,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第一,国务院国资委鼓励国有企业在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并购重组。
第二,集采优化的预期较为强烈,3月26日国家医保局召开优化医药集采工作研讨会,市场预期会议可能推进药品集采优化细则。同时市场也在热议一份《进一步优化药品集采政策的方案(征求意见稿)》文件。
第三,国家药监局综合司近日公开征求《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征求意见稿)》意见。
03 license-out成收入增长新途径 据财联社,过去的2024年,国内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下行趋势依旧,但license-out交易却异常活跃。
行业智库医药魔方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
中国医药license-out(海外授权交易交易)总金额达到了519亿美元,其中首付款趋近一级市场融资金额。这也意味着,license-out交易已经成为Biotech资金回流与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
在近日举行的2025PMC医药投融资交易大会上,启明创投合伙人、医疗健康行业共同负责人陈侃表示,“以康方生物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为例,因为在肺癌三期临床试验中头对头打败了默沙东的K药,不仅带飞了海外授权交易对象Summit公司的股价,更在此后触发了多项后续并购和大的BD交易。”
陈侃并表示,“并且类似的案例在其他领域也在上演。这在五年前是难以想象的,表明中国已从跟随者逐渐站到了科学前沿的潮头之上。”
中信建投证券表示,近年来,创新药企营业收入逐步增长,亏损实现缩窄,研发费用基本持平。在政策上,集采与医保谈判常态化,商保带来潜在增量,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增加。我国创新药全球竞争力持续增强,NewCo模式成为创新药出海新选择。国家政策鼓励创新药发展,新技术推动行业快速发展,出海迎来新机会,持续看好创新药行业。
04 核能核电板表现强劲 周二核能核电板块表现强劲,
合锻智能7天5板,
兰石重装、
哈空调、
中洲特材、
旭光电子等涨停。

今天,受利好消息影响,可控核聚变板块走势强劲,板块以5.53%的涨幅再次位居概念板块涨幅第一,累计涨幅达51.13%,该股也在中午时段位居热门股第一位。
消息面上,据新华社消息,3月28日,位于四川成都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1亿摄氏度,综合参数大幅跃升,标志着我国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进入燃烧实验新阶段。
去年10月,国务院国资委明确将核聚变列为重点未来产业,提出“超前布局、梯次培育”。进入2025年以来,可控核聚变项目招标加速,聚变新能、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等公司密集招标,累计采购项目约46项。
中信证券研报表示,基于四条逻辑,强烈推荐现阶段可控核聚变行业投资机会:第一行业政策信号将不断明确,后续或有潜在的行业顶层设计或支持资金预期。
第二行业具备较大的认知差和预期差,市场普遍认为行业兑现较为远期,但大量订单将进入集中兑现期。
第三基于AI用电视角,核聚变为AI衍生概念,后续外部催化或将非常明显。
第四核聚变行业与三代核电及军工材料公司具备较高业务重叠,核电及军工材料行业业绩增速明确、估值合理,未来较多公司有望迎业绩和估值共振。
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章来源:
东方财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