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
百洋医药公告,公司与罗氏制药中国签订商业化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条款,
百洋医药将获得罗氏制药旗下肿瘤靶向药利妥昔单抗(英文商品名:MabThera,中文商品名:美罗华)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市场推广权。
从全球范围来看,许多跨国药企的核心产品专利已过期或即将到期,延长市场生命周期成为关键。而在国内,借助本土企业的推广,这些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仍有机会维持较高的占有率。但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罗氏已彻底放手这款曾经全球年销超70亿瑞士法郎(约占当年总营收的13%)的王牌产品。
CD20靶点作为全球最成功的抗癌药物系列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罗氏研发的利妥昔单抗。作为全球首款特异性靶向CD20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它不仅是首个用于抗肿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更被不少业内人士称为开启了肿瘤靶向治疗的新时代。
利妥昔单抗于1997年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三年后,即2000年4月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最初获批的适应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随后拓展至滤泡性淋巴瘤(FL)维持治疗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此后近20年里,利妥昔单抗的全球销量一路“狂飙”,并于2017年达到巅峰。据罗氏年报,在当年利妥昔单抗的全球销售额突破70亿瑞士法郎。
但2017年也是该药物的市场转折点。
由于欧洲和美国市场的专利相继到期,仿制药竞争加剧,利妥昔单抗的全球销售开始下滑。例如,利妥昔单抗欧洲的主要专利于2016年到期、美国的主要专利于2016年到期。
相比之下,在中国市场,利妥昔单抗的“专利悬崖”还需等到2019年。这使得2017年至2019年间,中国市场成为其全球销售的最后支撑点。
罗氏对此也早有准备。2017年7月,利妥昔单抗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开始了其在中国市场的最后冲刺。
据咨询机构IMS统计,2016年利妥昔单抗在中国的销售额约为15亿元。IQVIA数据显示,2017年这一数字增长至17.3亿元。2018年利妥昔单抗销售额在中国市场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8年,利妥昔单抗在中国的销售额达25亿元。
变化在2019年如期而至。截至今日,包括罗氏利妥昔单抗在内,中国市场共有5款利妥昔单抗及其生物类似药。其中,复宏汉霖利妥昔单抗(商品名:汉利康)获批上市,适应症同样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次年,2020年10月,信达生物研发的利妥昔单抗(商品名:达伯华)也成功获批。2023年5月,正大天晴的利妥昔单抗(商品名:得利妥)获批上市。2024年3月22日,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生利健)获批上市。
此外,集采也接踵而至。2023年1月,广东等11省组成的药品联盟集采将利妥昔单抗纳入采购范围。这是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首次被纳入省级集采。2022年11月29日,安徽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发布《安徽省2022年度部分化学药品及生物制剂集中采购文件》,利妥昔单抗再次被纳入集采。
根据《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开展广东联盟双氯芬酸等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第一批拟中选/备选结果》,信达生物的利妥昔单抗获得拟中选资格,罗氏和复宏汉霖获得拟备选资格。降幅上,对比此前集采文件公布的最高有效申报价,信达生物产品降幅在59%左右,罗氏产品降幅在16%左右,而复宏汉霖降幅达到48%。
据
天风证券,在广东联盟集采,信达生物利妥昔单抗以886元/支(10ml:0.1g)中标,罗氏利妥昔单抗价格为1834元/支(10ml:0.1g)和复宏汉霖利妥昔单抗价格为1117元/支(10ml:0.1g)和 3834.27元/瓶(500mg/50ml)获得备选资格。
自此,罗氏利妥昔单抗在中国市场近20年的一家独大的局面彻底结束。
据中康开思系统数据,自复宏汉霖利妥昔单抗2019年上市后,罗氏利妥昔单抗的等级医院市场份额已经连续5年双位数下滑。其中,2022年,复宏汉霖利妥昔单抗更是以48.17%的市场占比反超美罗华,越至第一,成为国内等级医院市场份额最高的利妥昔单抗药物。2023年,复宏汉霖利妥昔单抗仍保持在首位,达46.19%。同期,罗氏利妥昔单抗在等级医院的市场为33.76%,位列第二。
对于已上市多年的药物而言,联合用药策略能够提升疗效与销量,从而延长其市场寿命与商业价值。但截至目前,罗氏利妥昔单抗的适应症仍仅限于此前提及的三项,未有进一步拓展。此外,尽管罗氏利妥昔单抗皮下注射剂预计于2025年在中国获批上市,但这一变化仅涉及给药方式的调整,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其销量下滑的趋势。
利妥昔单抗如今正面临仿制药和新一代产品的双重挤压,市场份额持续受到挑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利妥昔单抗步入商业化生命周期末期的趋势已愈发明显。如今,罗氏选择及时放手,转向其他创新药物的研发与推广,也是情理之中的决策。
据不完全统计,
海正药业、嘉和生物、
三生国健等超过5家企业的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已进入临床三期。此外,利妥昔单抗作为一款问世20余年的抗CD20单抗,新一代产品也已出现。罗氏早在2021年便在中国市场推出了第三代抗CD20单抗——奥妥珠单抗(英文商品名:Gazyva/Gazyvaro,商品名:佳罗华)
据罗氏2024年年报,利妥昔单抗总营收已降至13.79亿瑞士法郎,同比下降13%。其中,国际市场(中国市场未单独披露)的营收为3.7亿瑞士法郎,同比下降10%。而奥妥珠单抗的营收为9.1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16%。
一直以来,罗氏依靠多款重磅产品围绕核心阵地,稳固其在全球肿瘤市场的领导地位。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三驾马车”——利妥昔单抗(Rituxan)、贝伐珠单抗(Avastin)和曲妥珠单抗(Herceptin)。2019年巅峰时期,三款药物销售额合计达195亿瑞士法郎,占罗氏制药业务总收入比重40%以上
曾经的“三驾马车”如今已显疲态。市场转折点也是因“专利悬崖”。
据行业媒体同写意数据,2013年至2023年,罗氏“三驾马车”——利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的合计营收从179亿瑞士法郎大幅下降至44亿瑞士法郎。其中,2019年是这三款药物合计营收的最高峰,也是市场转折点。从2019年起,它们的合计营收从196亿瑞士法郎开始一路下滑。
而罗氏的新三架马车——帕妥珠单抗(商品名:安赛珠,英文商品名:Perjeta)、恩美曲妥珠单抗(商品名:赫塞莱,英文商品名:Kadcyla)和阿替利珠单抗(商品名:泰圣奇,英文商品名:Tecentriq)。这三款药品也均在中国上市。
但“新三驾马车”的合计营收始终未能突破百亿瑞士法郎大关,与老的“三驾马车”相比,其还存在一定差距。
行业媒体同写意数据,自2021年起,这三款药物以91亿瑞士法郎的合计营收首次超越老“三驾马车”。增长势头并未延续。2022年,三者合计营收达到顶峰97亿瑞士法郎后便陷入停滞。2023年,三者合计营收降至93亿瑞士法郎。
据罗氏2024年年报,帕妥珠单抗、恩美曲妥珠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合计营收继续下滑至92.54亿瑞士法郎,占制药业务总营收的20%。其中,阿替利珠单抗贡献营收36.4亿瑞士法郎,同比下滑 3.35%;帕妥珠单抗贡献营收36.16亿瑞士法郎,同比下滑4.03%;恩美曲妥珠单抗贡献营收19.98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1.63%。
从营收占比来看,奥瑞利珠单抗(英文商品名:Ocrevus)更具“新大哥”风范。这款第三代CD20单抗有了此前利妥昔单抗的风采。2023年7月,罗氏在中国提交奥瑞利珠单抗的上市申请,适应症涵盖复发型多发性硬化症(RRMS)和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症(PPMS)。
奥妥珠单抗主要用于白血病和淋巴瘤,虽在部分适应症上展现出优势,不过,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上仍未能超越利妥昔单抗,未能完全取代其市场地位。据罗氏2024年年报,奥瑞利珠单抗贡献营收67.44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5.69%,占制药业务总营收的14.6%。
此外,眼科注射双特异性抗体法瑞西单抗(商品名:罗视佳,英文商品名:Vabysmo)最富有潜力。据罗氏2024年年报,法瑞西单抗贡献营收38.64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超63.94%。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