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9月12日电(殷晴)航空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对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扬州,一座浸润在诗词里的城市,自2019年引进落户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伊始,“扶摇直上九万里”,仅用5年时间便在这块万亿级航空产业版图上获得一席之地,扬州也成为江苏唯一的飞机主机所所在地。
何以为此?这与扬州逐梦航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不可分割。近年来,扬州由“点”及“面”,大力推进央地合作,突出科技创新引领,积极探索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逐步健全航空全产业链条,产业生态日趋完善,发展空间稳步拓展,加速向全国航空产业“创新智谷”“人才特区”“产业高地”迈进。
说起扬州航空产业集群,央地高效协同是绕不开的关键词。2019年借助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中航工业”)与扬州企业宝胜集团合作契机,引进落地中航工业在扬首个重点科创项目——沈阳所扬州院,成为扬州航空产业集群化发展开端。
随后不到一年内,得益于扬州不遗余力发展航空产业的决心,以及周到爱才、主动作为的服务,扬州与中航工业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吸引
中航机载共性技术中心、航空工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暨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等“中航系”项目落户,为扬州航空产业“由散到聚”再添磁吸力。
五年来,央地双向奔赴共织“航空梦”。沈阳所扬州院承接国家部委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在整机和部件研发上不断突破;航空工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双院”共建,成功建成科研实践实验室10余个,在校生规模突破千人;
中航机载共性技术中心承接国家民机重大专项,在机载系统研制体系与“机载研云”工业云平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并实现型号研制应用……扬州航空产业集群也从籍籍无名的“小草根”逆袭成为蓬勃发展的“专新特”,集聚涉航企业超5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家、国省“专精特新”企业16家。
“五年来,我们与中航工业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深度不断延伸,系列项目的落地助力扬州航空产业实力加速跃升,也带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扬州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江苏新扬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扬新材料”)的转型“蜕变”便是一个典型。企业从生产高压玻璃钢石油管道起步,2016年投身航空零部件的生产制造,沈阳所扬州院落户后,通过双方合作,业务范围加速拓展,目前已构建起自主研发体系,牵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计划13项,创新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8项,并逐步向整机总装领域拓展。
“企业将立足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的研发与制造及总装装配,更积极地丰富产品体系,促进产业链条延伸、产品更新。”新扬新材料相关负责人说。
五年磨一剑。以重大项目牵引,扬州瞄准“做大总量、壮大集群”,高标准编制航空产业规划、组建航空产业工作专班,积极推动“飞机主机+机载系统”的航空软硬件产业发展,持续构建“科研创新+人才培育”的智力支撑体系;围绕“科研、制造、通航、临空”四大板块,打造华东航空谷、扬州航空产业园(邗江)、江都航空物流园等特色园区,逐步形成以航空科技研发和航空装备制造为主导,以通用航空、民航运输、航空文化教育为辅的“两主三辅”产业体系。
扬州航空产业也在“蝶变”中重焕新生。2023年全口径产值突破300亿元,扬州被列为与中国商飞合作重点联络城市,成功获批江苏唯一的16亿元航空航天产业专项母基金。近日中共江苏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指出,将针对扬州发展壮大航空产业,提供个性化改革支持。
迈过“起步期”,奔向“攀高期”,扬州矢志图强,将航空产业定位为“6群13链”产业体系“首群首链”,以更大的力度、更强的决心、更优的服务,推动航空产业集群蓄能腾飞。
“面向未来,扬州将进一步聚焦关键、持续发力,围绕飞机设计研发、机载系统、低空经济等重点,在航空制造、成果转化、人才培育、技能培训等方面狠下功夫,全力推动航空产业链上下游快速集聚、协同发展、做大做强。”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说。
科创引领增强“航智量” 如果说央地合作是扬州航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强引擎,那么“产业科创”便是其贯穿始终的鲜明底色。五年来,扬州坚持产业与创新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人才、平台、园区等创新要素一体化布局,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带动提升产业综合发展效能。
产业科创,创新是动力,人才是关键。做好产业科技人才大文章,扬州“引育结合”打造航空人才强磁场。着眼于“引”,扬州通过出台“人才新政15条”等系列人才措施、放大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对人才的集聚效应等,吸引航空领域高精尖人才就业创业;以提供安置住房、协调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贴心化、一站式服务,促进人才留下来。
着眼于“育”,扬州重点依托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的航空人才培养专业性,以参与联合培养单位各类航空产业项目等实践形式,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际的匹配度;探索实施“教研训”一体化培养模式,设置独有航空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并定期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专题授课等,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据介绍,今年以来,研究生院已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实践102次,预计到2027年在校生规模超2000人。
扬州不断加大建设力度,全力布局打造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支持
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中心开展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研发,有效支撑我国民机核心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与航空工业601所共建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联合打造“主机引领、本地支撑、全国协同”的产业生态,由其设计的一款单座电动飞行器预计年底前完成全部研制……一批高能级研发平台正快速成长为助力扬州航空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
动力源”。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扬州已建成航空产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18个,有力提升了航空产业集群创新策源能级。
为进一步放大科技人才、科创平台的创新能力,扬州统筹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华东航空谷,突出“科创”属性,致力打造从科技研发到产业转化的闭环式生态圈。目前,航空谷已集聚工信部工业APP航空分中心等一批具有“科创”特色的平台项目。
在完善的产业链条和浓厚的科创氛围吸引下,目前扬州已集聚航空产业人才千余名,包括中航系统高层次人才500余人,其中国家级专家3名、集团级专家6名,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超85%,200余项国家科研项目落地扬州;五年来,有近2万名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人士来扬州交流和考察,包括十余位院士,创新创造活力在扬州竞相涌动。
“扬州将进一步加强与大院名校合作,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打造颠覆性技术创新高地,加快推动航空产业集聚发展。”扬州市市长潘国强说。
竞逐低空拓展“新航线”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从零部件到大飞机配套,从天空到低空……航空领域独特的“扬州现象”仍在持续。谋篇未来,扬州锚定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加速拓展航空产业集群发展新内涵。
系统谋划、特色推进。今年5月,《扬州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政策》正式出台,明确提出将以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思路,推进低空经济科技创新、强链补链、企业培育、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等,统筹实施低空管理和产业体系建设,力争到2026年形成以低空科创制造为核心、以低空检测应用为特色的低空经济产业体系。
着眼长远、落于具体。实践过程中,扬州不断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成立低空经济工作专班,建立全市低空空域运行管理和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综合议事协调机构,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的良好格局;加快布局低空经济特色载体平台,扬州低空经济协同创新中心、民用航空测试验证行业联盟等落地建设,首批3个扬州低空经济产业园区揭牌运营;积极争取低空经济和全空间无人体系试点,已成功被纳入全空间无人体系城市联盟。
优化低空产业发展环境,扬州持续完善通航机场、飞行服务站等载体规划建设。总投资约6亿元的
春秋航空扬州维修基地项目已于近期基本建成,预计年内投入使用。项目包括飞机维修机库、喷漆机库、机务综合楼等,预计年维修飞机达200架次,产值超2亿元。
不仅如此,高邮通用机场、邗江通用机场加速布局,建成后将全面保障低空飞行运营,提供各型无人机飞行测试和试验服务;积极打造市级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着力保障全市低空飞行活动有序开展,以及交通管理等部门行使管理职能。
扬州积极探索建设“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全力培育壮大应用市场。目前已在低空巡查巡检、物资配送和农林植保等24个领域率先推广应用,并将逐步向文旅、消防、电力等领域拓展,旨在通过“低空+”赋能行政职能效能提升,推动生产方式变革。
科研、平台、项目齐聚,产业、空间、要素兼有,扬州低空经济产业迎来“赶超跨越”重要机遇期。“未来,扬州将充分挖掘市域资源禀赋,在‘一个科研平台、一个产业公司、一个专项基金、一个高端智库’基础上,探索更多‘低空经济+’新业态,建立健全扬州特色低空经济产业链,成为城市发展新增长极。”扬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