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记者王宁宁深圳报道】“中部崛起是国家发展战略。”7月8日至9日,2024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机遇湾区向新向荣”大湾区分会场在深圳举行,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执行院长何冬妮现场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专访时表示:“中部崛起,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产业。”
何冬妮表示,中部地区应当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学习取经,怎么能让营商环境实现三化:国际化、法治化和市场化,主动推进中部地区实现新开放。“中部地区发展制造业可以向发达地区学习当地先进的产业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中部地区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拓展,提升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国家重大工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下称深中通道)开通运营,与已建成的虎门大桥、南沙大桥、广
深高速、广珠东线、广珠西线等通道一起,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串珠成链,构建了大湾区一小时经济圈的新格局。
对于深中通道开通能为大湾区带来哪些新机遇,何冬妮告诉记者,深中通道开通后,大湾区的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的便利度更高了,例如企业在大湾区的物流等运营成本会有所下降,区域间的人员交流也会更加频繁。
“广州市南沙区作为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也可以实现接驳深中通道,为大湾区开放发展做先行探索。”她说。据了解,通过南中高速万顷沙支线,南沙将实现直接接驳深中通道,与深圳、中山在伶仃洋上“牵手”,深中通道通车,也为南沙更好地融入“黄金内湾”带来机遇。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新京报联合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五周年发展报告——湾区共同市场:愿景与行动》(下称《报告》)。《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承载着建设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示范地和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的新使命。
何冬妮介绍道,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市场的总体思路上,《报告》显示,要以建成区域共同市场为愿景目标,以促进货物、服务、人员、资本、数据及科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为重点,以2025、2035、2050为重要时间节点。
展望2050年,大湾区内市场高度一体化,大湾区引领全球的经贸、科创等规则和标准显著增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湾区区域共同市场基本建成。
谈及大湾区的建设,何冬妮表示,大湾区具有基础科研方面的优势,有多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而且势头还在往上走,企业家也想办高校;大湾区还有许多优秀的企业,它们是应用技术的创新主体,许多企业的研发制造能力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全球市场。在技术转化方面,大湾区有购买力、有市场、有非常优质的消费者;在金融支撑方面,也有香港国际金融中心。
“基于这些优势,我们有条件能够率先突围。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包容、开放的思想交流,这样才能避免僵化,保持创新活力,让大湾区引领中国新一轮生产力的发展。”何冬妮还强调,应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创新和数据流动。
在她看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无疑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代表和核心,新质生产力恰恰又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从科学技术的创新,到学术理论的创新,再到制度的创新是一体的。”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