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4月16日电(记者张问之)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的首次扩围,水泥行业迎来碳成本“大考”。
海螺水泥、
天山股份、
塔牌集团等头部企业则表示“准备充分”。
“水泥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对加快清退低效产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水泥分析师李坤明直言。
在业内人士看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短期对水泥行业整体影响较小,但水泥企业需要在合规管理、技术储备和市场策略上提前布局,以应对后期逐步收紧的碳约束。中长期看,碳交易机制的引入,将加速水泥行业低效产能退出,推动企业加快低碳技术应用和绿色转型,重构行业竞争格局和产业结构,具备能效优势和碳管理能力的企业将获得长期竞争力。
分步实施行业加速重塑 水泥纳入全国碳市场,影响几何?“总体而言,水泥行业纳入碳市场利大于弊,虽然增加了企业投入,但有利于推动产能出清和行业集中度提升。”
海螺水泥相关负责人说。
“水泥行业纳入碳市场,短期对成本影响小,中长期看对水泥企业在生产运营、数据管控、交易成本、节能减碳投资等方面都将造成重大影响。”
天山股份在接待机构调研时亦表示,随着碳配额从基本满足到从紧、降低,政策更严标准更高,将有效促进行业去产能,进而影响竞争力和供需格局。
根据工作方案,2024年度配额基于经核查的实际碳排放量等量分配,2025年、2026年度配额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因不设排放限制,激励先进企业多生产,落后企业少生产,各水泥企业的配额盈缺率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行业整体配额盈亏基本平衡,影响不大。“过渡期第一年按现有配额,第二年是按前一年的排放强度配额,对生产影响较小。”
塔牌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李坤明表示,2024至2026年度为启动实施阶段,以夯实碳排放管理基础、推动企业熟悉市场规则为主要目标。2027年以后,是碳市场深化完善阶段,碳配额方式也将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和强度“双控”,将倒逼水泥行业本身加快低碳技术研发,促使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加之需求长期面临下滑局面,客观上有利于水泥碳中和目标实现。
准备充分龙头积极“备考” 如何迎接“碳排放新政”?李坤明建议企业从生产端、管理端、市场端“三管齐下”——提升能效水平,加大技术投资;建立专业团队,加强核算监测;运用金融工具,积极参与市场。
“
海螺水泥一直在积极响应水泥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提前做了充分准备,坚持‘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的原则,持续加大绿色低碳投入,逐步推进公司绿色低碳转型。”
海螺水泥相关负责人说,公司将大力开展原料替代、能源替代、低碳水泥及碳捕集等关键领域技术研发攻关与推广应用工作。
塔牌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碳排放政策,公司制定了完善的管理措施,统筹考虑生产销售,加强碳排放规划管理;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实施源头低碳、过程减碳、末端去碳。“一是实施5000t/d生产线烧成窑尾系统节能降碳改造,降低了吨熟料标准煤耗;二是所有生产线配套建设纯低温余热发电,充分利用熟料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发电;三是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项目初具规模,在降碳工作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四是全力推进光伏新能源项目建设。”
海螺水泥、
华新水泥和
天山股份等亦从管理端着手,积极筹备碳交易相关工作。据悉,
天山股份成立了“双碳”管理部,建立总部和区域“双碳”管理架构,加强制度建设,主要包括碳交易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及碳减排项目管理制度等,并制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方案,规划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及全流程管碳的系统思路和工作。
海螺水泥还积极参与广东、重庆试点碳市场履约交易,在行业内率先建设适用于水泥生产的“双碳”互联平台,联合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展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开发与储备CCER等碳资产,为接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累经验。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