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一声“开发开放浦东”的时代号角响彻浦江两岸,点燃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次伟大跃迁。
彼时的浦东,阡陌农田与滩涂交错,城市面貌初启;三十五年后的今天,高楼林立、科创勃发,一幅幅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画卷,正在浦东热土上铺展成形。
在这片从“试验田”成长为“示范区”的热土上,
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以下简称“交行上海市分行”)以金融“拓荒者”的姿态深耕不辍,深度嵌入国家战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浦东率先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的见证者、参与者与推动者。
三十五年来,交行上海市分行与浦东同频共振、并肩前行,见证并铸就了“上海高度”——牵头百亿级银团贷款,支持
东方明珠、上海证券大厦、世博会等时代地标拔地而起;加速了“上海速度”——持续为临港新片区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注入金融动能,赋能制度型开放与产业蝶变;培育了“上海温度”——开创张江企业易贷通产品,服务上千万家小微主体,用金融温度滋养城市韧性,激发发展活力。
作为唯一总部在沪的中管金融机构所在地分行,交行上海市分行肩负国有大行担当,扎根浦东、服务上海,谱写出一曲金融服务实体、改革破局与创新引领交融发展的时代篇章。
筑基:金融拓荒,擘画城市基建蓝图 浦东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一部生动的城市发展史。
从
东方明珠,到世博会,再到临港新片区的崛起,标志性建筑次第落成,见证着浦东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奋进轨迹,也记录着三十五年来金融力量深度参与、持续赋能的足迹。
基建先行、资金为要。作为最早“登陆”浦东的金融机构之一,交行上海市分行早在1990年便设立交行上海浦东分行,成为首批响应开发浦东号召的金融力量之一。
面对当年“上海市一号工程”南浦大桥建设,交行及时提供286万美元和2.29亿元人民币贷款,助力浦东率先通桥;此后又参与杨浦大桥银团贷款,为浦东开辟南北交通动脉,铺展城市骨架。
1991年,另一座时代地标——上海广播电视塔(后更名为
东方明珠)也在浦江之滨准备筹建,作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工程之一,其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一度成为难题。
面对资金难题,交行上海市分行携手40余家金融机构,为
东方明珠提供1500万元人民币和1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成功解决当时全国最大文化工程的巨额融资难题。
随后,交行持续为
陆家嘴、金桥、
外高桥三大功能区注入金融“活水”,以1.76亿元人民币重点支持功能区建设,并投放大量信贷用于证券大厦、中央公园、浦东大道拓宽等城市更新项目,为浦东打下坚实发展根基。
进入新世纪,交行再次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以175亿元人民币支持世博会建设;2019年,该行牵头组建21个重大工程银团,签约金额超800亿元,以金融“硬核力量”助力产业升级和城市跃升。
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交行深化与中建八局等龙头企业合作,打造涵盖产业基金、供应链金融等多维体系,不仅提升了企业的资金效率,也为其“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支持。绿色金融方面,交行上海市分行积极参与
宁德时代未来能源基地、远东国际挂钩乡村振兴的银团贷款等项目,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2024年,浦东国际机场四期工程启动,交行再次为重点基建项目提供金融支持,见证从“通桥”到“通航”的时代跨越。
一座桥梁,一片城区,一批贷款,一个时代缩影。三十五年间,交行与浦东共生共建,用金融力量擘画城市蓝图,夯实发展之基。
赋能:融通实体,激活营商环境沃土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城市的发展不仅靠钢筋水泥的拔节生长,更依赖制度与服务营造的营商沃土。
三十五年来,交行上海市分行始终以温润的金融服务,为企业成长护航,为产业兴旺赋能。
早在90年代初,交行便围绕传统产业技改发力,支持上钢三厂中厚板、高桥石化扩建、信谊药业产能提升等项目,推动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同时积极服务日立上菱、界龙彩印等技术型企业,协助其在产品升级与市场开拓中稳步前行。
在外资引进浪潮中,交行精准服务杜邦农化、纳铁福、巴斯夫、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提供结算、授信等综合金融方案,助力其落地扎根浦东。
随着浦东产业转型提速,交行紧扣发展脉络,合理投向贷款资源,支持重点产业与骨干企业成长,推动工业结构向现代化、集约化跃升。
进入新世纪,交行持续深耕科技金融沃土,不断丰富服务体系。早在2008年,交行便与园区合作推出“张江企业易贷通”产品,打通科创企业融资“最先一公里”;2021年,总行级“
交通银行科技金融中心(张江)”正式揭牌运行,聚焦“科创重点功能区”,搭建覆盖全行业、涵盖全要素、服务全周期的科技服务网络,致力于打造上海主场“科创服务样板”。
同时,
交通银行提出“星链云”发展理念,以张江为源点探索“投贷创孵”一体化服务模式。通过打造物理“星空间”,设立云路演平台和企业孵化空间,布局张江“中心服务站”、建设“科技特色支行”,将服务网络延伸至园区和各类科创载体。依托“物理空间、要素链接、数字支撑”三位一体服务体系,交行不仅破解了科技金融“如何落地、服务到哪里”的关键问题,更以系统化金融力量助力构建更具黏性的科创生态圈。
与此同时,航运金融与跨境金融亦是交行上海市分行为跨境企业打造服务优势的重要场景。
2011年,交行与三家金融机构携手,助力上海航运金融服务体系建设;2023年完成全国首单人民币结算跨境油气贸易,紧随其后创新完成
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首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速。
从帮助外资企业“引进来”到助力国内优质企业“走出去”。三十五年里,交行上海市分行不仅为企业提供“有速度”的资金支持,更注重提供“有温度”的综合服务:理解企业成长节奏、匹配发展需求、陪伴走出国门,成为营商环境中坚实的金融伙伴。
创新:改革先锋,开拓临港金融新篇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中,浦东始终站在最前沿。如果说浦东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那么临港新片区则是制度创新的“先锋阵地”。
在一次次先行先试中,交行上海市分行始终紧贴改革脉搏,以制度创新为引擎,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交行上海市分行随即第一时间设立自贸试验区分行,深度参与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随后,交行上海市分行又设立离岸金融业务中心、跨境银团中心、航运金融服务中心,打造专业化、国际化服务体系,围绕项目融资、贸易融资、结算清算等,为企业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同时,创新实行五类境外机构账户一体化管理,助力临港打造面向全球的新型金融门户。
依托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试先行”的制度优势,交行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在跨境金融领域不断实现“首单”突破。
2020年,交行为莱德沃重工办理了首单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便利化结算业务,随后又帮助昌强重工将两笔共计1000万元的国内贸易融资资产成功转让至境外银行,开创了区域跨境资产转让新局。
2023年,交行联合临港集团落地首笔霍尔果斯创新单元离岸人民币贷款,并通过跨境资金池机制有效回流,为新片区企业开辟更具活力的融资通道。
交行上海市分行不仅以金融创新之桨划出临港发展的“上海高度”,更以“上海速度”不断刷新金融服务的效率与温度。
2024年,《人民日报》头版聚焦交行上海市分行“智慧知产贷”的创新实践:面对予君生物这类轻资产、高研发的科技型企业,交行打破传统授信思维,将知识产权、园区评级、研发能力等非传统要素纳入评估体系,仅用两天即发放750万元信用贷款,高效缓解企业燃眉之急,让金融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活水源泉”。
从服务首家企业设立,到引领制度型金融探索,交行用一项项“第一”“首创”“首单”刷新金融创新高度,深度参与
浦东建设的每一次变革,每一次腾飞。
三十五年风雨兼程,交行上海市分行与浦东同心筑梦、共生共荣,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制度型开放创新,交行始终以金融力量赋能时代脉搏、服务国家战略,深度嵌入城市建设、产业升级与金融创新之中,成为这座城市腾飞的有力支撑。
回顾过去,交行上海市分行的每一步都凝结着勇气与智慧,展现着与浦东同心共舞的深情厚谊。展望未来,交行上海市分行将继续扎根改革开放热土,以更坚实的步伐、更创新的实践,服务城市跃升与国家发展大局,以金融之光,点亮中国式现代化的“浦东答卷”。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