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央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的影响,7月伊始,债市收益率一度震荡上行。截至7月2日收盘,市场情绪又回归乐观,期货现券追回上日部分跌幅。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央行公布借券的信号意义或大于实际操作意义,“债牛”底层逻辑未改,但央行风格切换或对短期市场造成一定波动,建议各机构保持审慎。
扰动因素增多 无疑,央行开展国债借入操作的消息对债市二级市场表现构成了负面袭扰。
“央行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后,可以将这些国债在二级市场上出售,继而压低相关国债市场价格,推升相关国债收益率。”一位机构交易员告诉记者,“这也是本次央行公告发布后,促使债券收益率调整向上的重要原因。”
在业内专家看来,“国债借入操作”——即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并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该举措旨在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4月以来,央行已多次提示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偏低风险。尤其在近期召开的
陆家嘴论坛上,相关负责人就曾明确指出,“当前特别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要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保持市场对投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我们认为,管理层提到的‘利率风险’,主要是指一旦后期经济和物价水平明显回升,则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也将大幅上行,届时持有该类债券的保险机构等非银行主体将遭受较大幅亏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
“进入6月,国债利率再度下行,特别是10年期、30年期国债又分别来到2.2%、2.4%附近的位置。此时,央行公告国债借入操作,其目的或是为了引导长期限国债收益率回归合理区间,降低市场利率风险。”
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表示。
公开数据显示,央行目前持仓国债的总体规模约为1.52万亿元,其中,绝大部分为定向发行的特别国债,期限主要集中在短端。
“债牛”暂未逆转 “我们判断,后续央行将主要借入10年期及10年以上期限的中长期国债。”王青表示,“至于借入规模、是否或何时出售,还将由央行根据债券市场形势而定。”
那么,“债牛”行情是否将就此终结?债市是否需要转向防御?
大部分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在“资产荒”格局暂难扭转的大背景下,叠加基本面表现依旧偏弱,因此“债牛”延续短期仍然无虞。
可以看到,最新公布的PMI数据显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已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平衡线之下。
“6月市场需求环比收缩幅度略有加剧,带动生产指数继续下行,这表明在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的背景下,经济回升基础仍不稳固——其中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矛盾,三季度稳增长政策有待进一步发力。”王青判断,“向后看,7月制造业PMI指数有可能继续处于收缩区间。”
“我们也认为,当前还处在稳增长、宽货币的宏观逻辑中,因此债券市场不存在简单反转,降息的可能性同样存在——经历过2月以来的政策观察期后,三季度货币政策降息、降准窗口有望再度打开,利率下行的总体趋势并未改变,所以各机构还不至于转向全面防御。”孙彬彬说,“当然,从阶段角度考虑,在经历了前期利率的大幅下行后,短期债市更可能呈现出区间震荡的格局——即利率波动‘上有顶、下有底’。”
短期建议审慎 回到债市布局层面,“鉴于央行行为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所以,建议各机构暂不考虑调整即买入的策略。”孙彬彬说,“综合考虑机构禀赋、外部均衡和央行引导等因素,我们建议目前非银机构在具体策略运用上留有余地,适度考虑组合流动性——短期建议弱化资本利得,以合理区间、静态票息视角参与布局。一方面不必过度悲观,另一方面要保留应有的审慎,建议关注哑铃型组合,即在短端下沉信用票息,长端适度考虑利率久期。暂时过渡,等待更明确的方向信号。”
“‘负债牛’和‘资产荒’主逻辑下对应的‘债牛’基础未变,但市场对政策的信任程度决定了久期策略使用的时点和可持续性,本次央行进行了‘预期管理’到‘或实操落地’的风格切换,这将带动债市重新定价。”在
浙商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覃汉看来,“债市将进入短暂数天的观望区间,可如果行情出现超调,在‘债牛’未尽的背景下,各机构仍可考虑逢高配置。”
“目前市场担心的调整,并非传统因基本面变化带来的月度、季度级别的周期性调整,而是非周期性因素导致的急跌。我们认为本轮债市利率的回调幅度可能不小,在15BP至20BP左右,但时间和节奏上会较快,即前几天便可能贡献绝大多数的跌幅,这也是今年以来调整的普遍规律。”一位券商固收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站在相对审慎的维度上考虑,鉴于央行借券操作暂未尘埃落定,则短期内还是建议各机构‘按兵不动’,切勿盲目追涨杀跌。”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