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广船国际的主厂区坐落于广州南沙的龙穴岛上,年造船能力达360万载重吨,年承修能力达200余艘。
广船国际在全球豪华客滚船、半潜船建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手持订单量和交船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在极地船和冰区运输船市场,
广船国际同样占据领先地位,交付数量中国第一。
广州南沙龙穴岛,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广船国际”)的造船巨坞内,焊花四溅,机器轰鸣。巨大的龙门吊运送着一个个船体分段缓缓移动,船坞内焊接声、切割声交织成一曲驶向深蓝的交响曲。
广船国际的前身是1954年8月1日由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在原“广南船坞”的基础上筹建而成的广州造船厂。至于广南船坞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民国时期,爱国侨商谭礼庭与其父谭毓秀于1914年在广州荔湾珠江河畔创建,2019年,广南船坞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如今广州已成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坐拥
广船国际和黄埔文冲两大船厂,船海产业实力雄厚。
建成广东近代最大民用船舶修造厂
民国三年(1914年),爱国侨商谭礼庭与其父谭毓秀,收购了原清朝两广水师提督直接管辖的广东水师船坞,在广州南石头西岸租购地370亩,建设广南船坞,这是广东近代最大的民用船舶修造厂。
1915年冬天,广南船坞自装的第一艘船“南和”号轮船(1000吨级、时速7海里)下水。不久后第二艘船“北合”号轮船(1800吨级、时速8海里)下水。第三、第四艘轮船“东成”“西就”号也分别下水,往返于广州至天津、青岛、上海、海口及河内等地,填补了广东省当时不能改装修造海船的空白。
不到三年,凭借2座船坞,广南船坞先后建成轮船16艘,造船和营运的业务日益兴盛,打破了洋商的封锁,更对华南地区的造船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17年,谭礼庭瞄准时机在广州白蚬壳(如今广州珠江南岸)修筑了轮船公司仓库和码头。
成立我国第一家集装箱生产厂
1918年开始,时局动荡不安,广南船坞的经营业务开始逐步下滑。1922年—1923年间,谭礼庭支援孙中山出师北伐,随军驻扎在广西梧州,广南船坞被征调了20多艘轮船,随后谭礼庭捐出这20多艘轮船作为军用船。两年的时间里,谭礼庭不在广州,又少了20多艘船,且部分货船船龄已久,主营的代运业务更是几乎停滞。
1924年孙中山到广南船坞参观,认为广南船坞的规模与设备都符合海军舰艇修理要求,便建议由政府出面将广南船坞收购。1925年,政府出资购买了广南船坞,并更名为海军广南造船所,以修理海军舰艇为主,1931年又改称广南造船厂,后因经费不足在1937年停止了业务。日军侵占广州后强占了广南船坞制造轮船,由于年久失修,两座泥坞先后倒塌。
新中国成立后,广南船坞重新焕发生命力。1952年,广东省内河局出资征收广南船坞及合利隆船厂,建起广东省交通厅内河船舶修造厂。1954年8月1日,广州造船厂成立,这是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的前身。1958年至1961年,广州造船厂相继进行了四次扩建。
1979年,广州造船厂引进外资,与美国国际集装箱运输公司签订合同成立了我国第一家集装箱生产厂——广州造船厂集装箱分厂,并于1981年投产。1993年,广州造船厂改制为广州
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8月6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我国造船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广南船坞是
广船国际的“母亲船坞”,这里见证着广州船舶工业乃至
中国船舶工业由弱到强的不屈历史。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