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誉远(600771)是中药老字号,始创于明嘉靖二十年,距今有近500年的历史。半年前,
广誉远因合同纠纷对西安东盛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东盛集团”)提起诉讼,追索9.34亿元业绩承诺补偿款。近日,重大诉讼有了新进展。
12月13日,
广誉远公告称,收到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下称“西安中院”)出具的《民事裁定书》。裁定书要求冻结被申请人东盛集团银行存款9.3亿元,或查封、冻结、扣押被申请人名下的动产、不动产及股权等其他等值财产。银行存款冻结期限为一年,查封、扣押动产期限为两年,查封、冻结不动产或其他财产权益期限为三年。
广誉远向西安中院了解到,后者已对东盛集团的银行账户、对外投资的股权、所持
广誉远股票采取了冻结措施。截至本公告披露日,西安中院已组织双方进行了证据交换,本次诉讼尚未正式开庭审理。
现如今的被告东盛集团,曾是
广誉远控股股东。《财中社》梳理发现,2003年,陕西资本大佬郭家学旗下的东盛集团,全资收购了
广誉远并于2007年将其注入上市公司
东盛科技,2013年上市公司更名为
广誉远。随后几年由于大股东出现资金链等问题,
广誉远2021年再度易主,晋创投资取代东盛集团成为控股股东,山西国资委成为公司新实际控制人。
这场合同纠纷要从8年前说起,彼时正是东盛集团作为控股股东期间。2016年,
广誉远以发行股份方式购买了东盛集团等持有的山西
广誉远40%股权,交易对价为12.9亿元,增值率高达8233%。东盛集团承诺,山西
广誉远2016-2018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3亿元、2.4亿元、4.3亿元。
业绩对赌期结束后,
广誉远2019年3月发布的专项审核报告称,山西
广誉远三年实际累计完成业绩承诺7.8亿元,累计完成率97.3%,相当于基本上完成了业绩对赌。然而,四年后被发现是通过造假实现,山西证监局2024年3月下发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显示,2016-2020年期间,
广誉远滥用“出库即确认收入”会计政策,虚增利润合计6.7亿元。期间三年业绩承诺在扣除上述金额后,完成率大幅下降。
在被做实造假之后,
广誉远随即向东盛集团索要业绩承诺补偿,在与东盛集团沟通补偿方案未果后最终选择诉诸法律,索赔9.34亿元。这对
广誉远而言不是一笔小钱,其 2024年三季度末货币资金和净资产分别只有1.4亿元、15.7亿元。
本次合同纠纷从正式起诉至今已有半年时间,虽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要最终如数拿回补偿款,可能也并非易事。经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官方网站,《财中社》发现,东盛集团至少涉及二百余起诉讼,至少在二十余个案件被列为被执行人,法定代表人樊军被限制高消费,郭家学持有的东盛集团72.74%股权也已被冻结。
东盛集团带来的麻烦不止于此,其控股期间留下的应收款烂摊子,至今没有解决。根据2024年中报,
广誉远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和账面余额分别为4.1亿元、6.7亿元,账龄3年以上的金额高达3.4亿元,这些都是东盛集团控股期间形成的烂账。2024年三季度末,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仍有3.8亿元。
对
广誉远更大的挑战是,其易主之后的业绩仍未见起色。2022-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变动分别为3.4%、13.6%、-7.9%,扣非净利润同比变动分别为-17.4%、134.8%、-18.1%,业绩呈现“过山车”。2024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仅有6533万元,不及历史同期峰值的30%,期间扣非ROE也只有4.27%。从单季度来看,
广誉远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亿元,同比下降15.5%;净利润1136万元,同比下降71%。净利润恶化的原因是,三季度,公司毛利率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至70.9%,销售和管理两项费用率同比提升16.71个百分点至74.02%。其中,第三季度和前三季度销售费用分别达到1.5亿元、4.4亿元,成为吞噬利润的主要因素。
此外,
广誉远易主以来管理层变动频频。其中,董事长职位已历经三任,分别为鞠振、杨波、李晓军;总裁职位亦已历经两任,分别为张斌、苗辉,苗辉4月辞职以来,尚未有新总裁接任。
同
云南白药、
同仁堂等一样,
广誉远也属于中药老字号,其始创于明嘉靖二十年,距今有近500年的历史,拥有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四大核心品种。但如今发展却有天壤之别,
云南白药和
同仁堂2023年营收分别达到391.1亿元、178.6亿元,而
广誉远同期营收只有不到13亿元。同属百年老字号的
广誉远,还能重新焕发活力吗?
(文章来源:财中社)